春季睡懒觉有什么危害?

一、春季睡懒觉有什么危害?

引言:冬天天冷时很多人都爱赖床,可在春季天气暖和了不少人还爱睡懒觉。春季爱睡懒觉,当心以下5大疾病危害!

1、导致体虚

人活动时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脏排血增加;人休息时心跳、收缩力、排血量下降。如果长时间睡眠,就会破坏心脏休息和运动的规律,心脏一歇再歇,最终使心脏收缩乏力,稍一活动便心慌,只好再躺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虚。

2、易患呼吸道疾病

卧室中早晨空气最污浊,即使虚掩窗户还是有部分空气未流通,不洁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埃,对呼吸道抗病能力有影响,那些闭门贪睡的人常感冒、咳嗽、嗓子疼。

3、肢体疲乏无力

经正常休息后起床活动,可使肌张力增加,还可使肌肉的血液供应增加,同时将夜间堆积在肌肉中的代谢产物消除。睡懒觉的人,因肌肉组织错过了活动良机,起床后常感到腿软、腰骶不适,周身无力。

4、影响消化功能

赖床者不能按时进餐,胃肠发生饥饿性蠕动,打乱了胃液分泌规律,影响消化功能。

5、妨碍神经系统功能

睡懒觉的人睡眠中枢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而其他神经中枢由于受到抑制时间太长,恢复活动的功能就会变得相对缓慢,因而会感到无精打采。

二、为什么冬天会有赖床的习惯!

之所以喜欢赖床,一是休息时间不够充足,导致第二天爬不起来;二是缺乏坚强意志,特别是冬天,被窝里的温度与外界的温度相差较大,因为怕冷而不愿起床。我提两个建议。

1.科学安排作息时间。我建议为自己制定一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同时,养成早睡早起好习惯很有必要,在计划中改变自己赖床坏习惯。

2.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早睡早起身体好,早起是必须要做的事,一旦决定要养成好习惯后,就要克服个人个性中原有的消极品质,如懈怠等。天气转凉,正是考验你的时候,所以也要和一如既往地早起。有困难需迎难而上,否则就中途而弃了。

同时,也应改变日夜颠倒习惯。意识到时间重要性,使其拥有守时、定时的观念,使其自然而然远离赖床恶习。

三、怎么解决冬季懒床的习惯?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爱不知,是冬天被窝里和被窝外的距离。为减轻亲们的起床痛苦,今天特意推出尿钟法、心理压力法、巴甫洛夫法等无痛起床方法。专治冬季赖床,赶快使用吧!

一、无痛起床法之常规起床法

网友们在立冬刚过之时,便开始对起床问题担忧起来,无数网友自称每天都要跟起床做艰难的斗争,闹钟响后,无数次启动贪睡、再响、小睡模式,告诫自己这是最后一次,然后艰难地起床、穿衣服、洗漱,出门,突然闹钟又响了,才发现,自己刚刚还在做梦,于是继续重起。

常规的起床法很简单,而且是各种起床法之中最自然、最健康、最广为人知的,其执行要领也很简单,只要简单做到三点,即可:早睡、提高睡眠质量、固定起床时间。这是号称的最温和的起床方式。网友列举古人“闻鸡起舞”的起床方式,告诉大家,如果自己的生物钟不足以自然醒来,可以采用闹钟作为起床工具。

这种方式效果有待商榷,这种方式太难了,早睡这一关就很难跨越,况且对于某些习惯赖床和回笼觉功底比较扎实的人,闹铃的作用基本无效。基于这种考虑大家开始绕开常规起床,寻求非常规起床的解决之道。

二、无痛起床法之非常规起床法

1、尿钟法

在松鼠会举行的科学漫画有奖征文中,作品中有一个Gee_Kid系列中提到了一种起床偏方“尿钟法”。据漫画作者展示,他自己定时起床从不用闹钟,在睡前会计算好时间,然后喝定量的水,争取时间一到就自然憋醒。在漫画中,他画了一个曲线图,在对应的坐标中,可以看到,如果想安睡8个小时,则只需要在睡前喝半杯水;如果想要安睡六个小时的话,则喝水一杯;而喝水达到1.5杯时,只可以安睡三四个小时。漫画作者每次以此来作为标准,屡试不爽。发帖人表示这种方法缺点在不确定性太高,与个人饮食习惯、忍耐能力等各方面相关,可靠性差。

2、心理压力法

就是给自己不起床制造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后果。可以人为制造些障碍:自己住的话,把闹钟放远一些,这样关闹钟时会需要远距离地移动身体,便可以适当解决问题;另外如果跟人同宿舍住但是不同时起床,则会顾虑,用闹钟把别人吵醒之后是否会被暴打一顿,然后设置两个闹钟,一个在枕边,另一个放远一些,枕边的闹钟响起来时,立刻关掉,然后去关第二个。

众网友称这个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心理压力会导致无心入眠,并会提前醒来,影响睡眠。

3、巴甫洛夫起床法

巴甫洛夫起床法其实就是为了人为地培养一种条件反射,即在白天清醒的时候,把光线调暗、换上睡觉的穿着、摘掉眼镜,总之最大可能地模拟睡觉的环境,然后把闹钟调到几分钟后,躺下,假装睡觉,在闹钟响起的时候,用最快的速度关闹钟、坐起来、下床、换衣服,迅速搞定。然后重复,每天锻炼一两组,每组三到十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养成听到闹钟响就立刻一跃而起的地步,当条件反射形成了,“听到闹钟不起床反而会觉得别扭”。有网友表示一看到这个训练方法就想起了生物课本上条件反射训练小狗的做法,真是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