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是什么病?

一、脊髓空洞是什么病?

脊髓空洞症是脊髓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病变,严格来说,脊髓空洞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种疾病的病理结果。

  病变特点: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以及胶质增生。常好发于颈部脊髓,当病变累及延髓时,则称为延髓空洞症。此病偶可起病于童年,男多于女。起病较隐蔽,病程也较缓慢,经常以手部肌肉萎缩无力或感觉迟钝而引起注意。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因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而不同。

  危害:

  ①患者会肌肉萎缩或者部分瘫痪以及肌张力下降。尤其是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并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瘫痪症状。

  ②患者的痛、温觉会减退或消失。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很多患者患病后都不知道冷热,烫伤了自己都不知道,有时不小心割伤了自己也不知道。

  ③损害肢体和躯干皮肤。会导致患者分泌异常,很多患者都会出现多汗或少汗症。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或一侧的上半身。

  ④三叉神经下行根也会受到影响,会导致面伴咀嚼肌力弱、部分离性感觉缺失。

二、脊髓空洞症严重吗?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上肢、肩部和背部感觉减退,有时还会伴有疼痛、肌肉无力甚至肌肉萎缩。一般上肢肌肉、掌肌、大鱼际肌明显。如果不及时治疗,脊髓空洞症将进一步发展并累及腰骶脊髓,患者还可能出现排便功能障碍、行走不稳、下肢麻木无力甚至瘫痪。此外,患者还可能遭受一系列并发症,如由于感觉减退而反复皮肤烧伤。

三、脊髓空洞症是什么病?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的脊髓病变,病因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引起肢体运动障碍,Horner综合征等,长期下去可能会引起局部感觉丧失,会出现损伤皮肤神经等,严重者对视觉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可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一个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合理的搭配饮食结构。

四、脊髓空洞病能治好吗?

脊髓空洞病是不能治好的,及时的干预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如果不积极的治疗,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脊髓空洞症是脊髓中央管积水,通常是因为复杂的颅底畸形,包括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颅底凹陷症,导致脑脊液无法从延髓下段的延髓中央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出。

五、脊髓空洞症能治好吗?

因为这种病发展比较缓慢,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明确诊断后可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目的是为了消除病因,预防病变发展与恶化,并且可以解除内在压迫因素,以缓解症状。手术后可以使用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血管扩张剂、神经细胞代谢功能活化剂等。也可以根据病情采用针灸理疗,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有些脊髓空洞症患者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后期恢复还是比较理想的。

六、脊髓空洞是什么意思?

在1821年脊髓空洞症是首先被命名的,脊髓空洞症指由于一种脊髓内空洞形成的缓慢进展性病症,病症主要变现为脊髓内管状空腔形成,并且在空腔附近部分胶质出现增生,以此得以进行传输、传导功能障碍和受损脊髓阶段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主要病症。

七、脊髓空洞症怎么治疗?

目前,脊髓空洞症尚无明确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手术治疗。对于病因明确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此外,目前主流的外科手术方法是同步分流术和后颅窝减压术。对于已确定小脑下疝及相应的食蚜表现阶段的患者,采用后颅窝减压术。如果不清楚小脑下扁桃体疝或小脑下扁桃体疝是否与紫霉素的程度不匹配,可考虑紫霉素分流。如果寰枕交界处前受压形成空洞,考虑前路减压和切除病变畸形,如寰枢椎、前弓、下斜坡和齿状突。

八、脊髓空洞症可以治愈吗?

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要想治愈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来解决。可以进行脊髓栓系松解术,能让患者脊髓消失症状也会有所改善。也可以采用分流手术治疗,最好针对并发症治疗,治疗期间多注意饮食规律和睡眠质量,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

九、如何治疗脊髓空洞症?

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严重的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包括后颅窝、枕骨大孔和第一颈椎减压以减轻压迫。此外,还有脊髓空洞症引流手术,脊髓空洞症是脊髓中央管的阻塞,脑脊液引流障碍导致中央管扩张,从而导致脊髓压迫引起的感觉分离和肢体无力的临床神经症状。

十、脊髓空洞是怎么回事?

脊髓空洞的病因和症状

脊髓空洞症就是脊髓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病变。病因不十分清楚,其病变特点是脊髓主要是灰质内形成管状空腔以及胶质非神经细胞增生。常好发于颈部脊髓。当病变累及延髓时,则称为延髓空洞症。脊髓空洞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后者罕见。

发生原因1.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颈肋,脊柱侧弯,环枕部畸形等其他先 天性异常支持这一看法。2.脊髓血液循环异常引起脊髓缺血,坏死,软化,形成空洞。3.机械因素因先天性因素致第四脑室出口梗阻,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受阻,脑脊液搏动波向下冲击脊髓中央管,致使中央管扩大,并冲破中央管壁形成空洞。4.其他如脊髓肿瘤囊性变、损伤性脊髓病、放射性脊髓病、脊髓梗死软化脊髓内出血、坏死性脊髓炎等。

临床表现

1.感觉症状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2.运动症状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空洞累及脊髓颈8颈髓和胸1胸髓侧角之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出现Horner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病变损害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可有分泌异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异常的惟一体征,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的上半身,或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减弱或消失,因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可导致双侧角膜穿孔,另一种奇异的泌汗现象是遇冷后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过度,萎缩,失去光泽,由于痛、温觉消失,易发生烫伤与创伤,晚期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