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乘佛法于小乘佛法的区别?
两者的流传地区不同。
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内地,以及日本、韩国、越南一带。
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
二、佛法中“崐”字什么寓意?
‘崐”一字未在佛法中出现过,无佛法含义。
读音:kūn 基本字义: a、〔崐崘(lún)〕同“昆仑”,山名。b、同“昆”。部首:山部 部外笔画:8画 总笔画:11画 结构:左右 组词:崐崘[kūn lún ]:同“昆仑”,山名。造句: (1)崐崘山,好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沐浴经风,默默地阅尽春秋。(2)崐崘 山,又好像顶天立地的男儿,铮铮铁骨,激励着一批批英雄志士奋勇前行。(3) 黄河西来决崐崘,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 (4) 吾观崐崘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三、在佛法中“好心办坏事”如何?
佛法中讲悲智双运,如果单有善心没有智慧,往往考虑的不够周到,事与愿违
四、佛法入门的书?
强烈推荐~希阿荣博堪布著的《次第花开》。细细品读,里面的每个字,每句话都会让人感觉充满智慧,启迪心灵~值得人去细细思索,琢磨,并不由自主的去体悟其中的深意~
书中文字带来的体验,领悟,就像书名一样“次第花开”~如那花一般,有的就那般开了,有的还似开非开……
五、感恩佛法的成语?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法无边,回头是岸。
六、参悟佛法的意思?
意思是坐下来通过感悟来了解佛法的真谛。
七、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指的是什么?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身)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称为阿赖耶识。
八、佛法中的"六根不净"指的什么?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本自清净。六根对应六尘而产生了六识,(比如:眼睛是根看到了色尘花,眼识就起分别了,红的,白的等等)就开始生起了分别之心,分别之心一起来就有爱恨心,爱恨心起就产生取舍,取舍之心起就产生占有,从而我执和法执就根深蒂固,本来无中生有的梦幻泡影就信以为真,以妄想无明为真,以攀缘心为我,贪嗔痴如影随形贯穿始终。因为有了我执和法执所以于六道而生,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就孕育而生。轮回之路就不断重复。故六根不清即是六根攀缘六尘而起六识进而以颠倒梦想为真。此乃个人愚见,若有不对之处还请见谅。阿弥陀佛。愿世间人人得以安康,愿正法永住于世。
九、形容佛法高深的词语?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佛口蛇心、佛是金妆,人是衣妆、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佛头加秽、佛头著粪、佛心蛇口、佛性禅心、佛眼佛心、佛眼相看、诃佛骂祖
急来报佛脚、拣佛烧香、见性成佛、借花献佛、立地成佛、临时抱佛脚、纶音佛语
泥多佛大、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青灯古佛、送佛送到西、万家生佛
生老病死、老僧入定、面壁功深、顽石点头、醍醐灌顶、想入非非、味同嚼蜡、
十、形容佛法高深的诗句?
、唐·惠能《菩提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2、唐·惠能《菩提谒》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3、唐·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