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等于戒糖,如何科学控糖呢?
糖分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无论吃什么样的食物最后都是在体内转化为糖来提供能量,可以说没有糖,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为什么有些糖是多余的?
在远古时代,糖在储存热量、防身体中毒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现代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每天摄入的谷物、薯类、根茎类、水果蔬菜和豆类最后都会转化为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多糖等。
瑞士洛桑大学的生理学家卢克·塔比说过:“没有必需的脂肪,你没法维持生命;没有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很难获得某些足够的能量,但是没有糖却没有问题,这是一种完全不必要的食物。”
哪些糖要少吃?
不甜,含糖量却奇高: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蜂蜜和玉米糖浆都属于这种,若食物的配料表里这些东西比例很高,就要注意了。
假的“无糖”食物:包装上写着“无糖”、“无热量”的食物,可能只是没有蔗糖。若添加果糖、葡萄糖浆等代表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吃太多可能会过度摄取糖分。
含糖饮料与酸奶:含糖饮料是绝不可以当水喝的,酸奶的含糖量也比较可观,一般口感越好越醇厚的酸奶,含糖量越高。
不吃糖真能变漂亮吗?
“戒糖”中的糖是指所有精加工碳水化合物,比如包括有辣条、奶茶、奶油、糖果、炼乳,果干、蜂蜜,甚至是米饭、白面包、含糖量高的水果蔬菜等食物。
我们都知道,如果长期摄入大量的糖,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损害,可能会使之出现发育障碍、脾气暴躁、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还会让皮肤加速氧化变老,变的暗淡发黄长痘。
过度的食用糖会降低皮肤的修复和再生功能,令皮肤过早的出现皱纹和下垂等清理。而戒糖,身体自然更容易苗条,皮肤也会变得很好,所以的确有助于“漂亮”。
那么,我们就不能吃糖了吗?
真正的“戒糖”其实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因为糖分作为一种营养,人体还是需要的适当的摄入,倘若长期缺乏,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还有,倘若一点糖分都不吃其实很难坚持,而且大脑也会不满足,那么情绪也会收到压抑和消极的控制。有研究发现,如果完全不吃主食会新增诱发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的几率。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避免吃过多精制糖,平时食物中的“糖”有太多了,要戒也是不可能完全戒得完的。
控糖等于戒糖,如何科学控糖呢?科学控糖主要通过调节饮食结构、适量运动、药物等方式进行血糖控制。 避免摄食过量,多进食高纤维食物,少进食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戒烟限酒, 多吃粗粮,如大麦、玉米面等,粗粮膳食纤维较多
1.控制日常生活中饭菜中糖的摄入;2.戒掉可乐、奶茶等饮料;3.少吃精加工类的食品;4.直接吃水果,不要喝果汁。
科学控糖,只需做到以下四点:
①知道自己每天糖分的摄入上限是多少。
②从食物标签中读懂自己所需的糖分。
③给自己制定合理的甜食计划
④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身体的锻炼
如何正确的戒糖?
下定决心戒糖就得从细节做起。如去超市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它的配料表,尽量不要购买含有添加糖的食品;
能自己做饭就不去餐馆吃,因为一些餐馆为了使食物更加美味,通常会添加更多的糖;日常生活中也应多喝水、奶制品、自磨豆浆等凳哗,少喝冲调的果汁、豆浆和饮料。
购买无糖食品。无糖食品的标签上会注明“无糖”或“不加糖”。常见的食物和佐料如面包、黄油、果酱、麦片、水果罐头等都有无糖版本,碰见不要错过。
扩展资料:
“糖化”确实能够导致皮肤衰老,但皮肤衰老是身体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中青年女性来说,糖化终产物是会被代谢掉的,所以根本无需特意去“对抗糖化”。
减糖,指的是建议人们减少食物中添加糖的摄入,但并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及糖浆,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日常生活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也就是添加糖。
除了祥粗信这些容易被觉察到的甜味食品,在餐馆的众多菜肴中,糖也是必不可少的调料。如一份葱烧海参可能会加15~25克的糖,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要加25~30克的糖。而其他的加工肉制品,如肉脯中也含有不少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戒糖戒出低血糖?正确戒糖应当这样谨轮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别试图马上戒糖 5个妙招帮你控糖
糖作为甜味物质,对满足舌尖上的需求有重要功能。糖只提供能量而不提供其他营养素,糖摄入多了,会影响能量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平衡,长远来看,对健康不利。控糖,很容易想到含糖饮料、糕点、糖果巧克力等,但实际上,厨房用糖才是我国城市居民摄入糖的第一橘首大来源,其贡献率是含糖饮料的 2 倍左右。
首先,控制家庭厨房、食堂、餐厅中盐、油、糖的使用量对于“三减”至关重要。应当从自家厨房开始,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根据自己的体重、活动量估算每日需要的能量,再将这些能量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肥胖者在减肥期间应维持能量负平衡——也就是摄入小于消耗,建议采用低碳水、低脂肪饮食,但不建议无碳水圆猛数的生酮饮食。另外,食物的选择需要多样化,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控制总量。在同等摄食量的情况下,选择能量低、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其次,适量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的知穗分泌,使人感到快乐、减小压力感。运动的方式、强度、时间,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建议每周至少参加150分钟中到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每周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进行2至3组抗阻力运动,在减少脂肪的同时,增加肌肉量。更多的肌肉意味着更强的氧化能力和线粒体含量、更高的毛细血管密度,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