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鸡蛋的好处跟坏处?
理由1:健脑益智
鸡蛋黄中的卵磷脂被吸收后释放的胆碱可避免智力衰退,并改善记忆力。
理由2:保护肝脏
鸡蛋中的蛋白质对肝脏有修复作用。且蛋黄中的卵磷脂还可促进细胞再生,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加代谢和免疫功能。
理由3:防止动脉硬化
美国营养学家和医学工作者用鸡蛋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惊人效果。
理由4:预防癌症
鸡蛋中的维生素B2可分解和氧化人体内的致癌物。鸡蛋中的硒、锌也具有防癌作用。
理由5:延缓衰老
人们称鸡蛋为“理想的营养库”,原因在于它含有人体中几乎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
误区1:常吃会导致胆固醇偏高
不会,因为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细腻,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被消化后还可释放胆碱,它可以提高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误区2:生吃更有营养
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易引起细菌感染,而且也不营养。因为生鸡蛋含有抗生物素蛋白,会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导致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症”。另外,生鸡蛋内含有“抗胰蛋白酶”,会破坏人体的消化功能。至于那些经过孵化、但还没有孵出小鸡的“毛鸡蛋”,就更不卫生了。
误区3 :产妇多吃鸡蛋好处多
怎么会呢?产妇分娩,体力消耗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也随之降低。大量食用鸡蛋反倒增加肝、肾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过多摄入还对人体毒害较大,会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一般情况下,产妇每天吃3个左右的鸡蛋就足够了。
误区4:红壳蛋比白壳蛋营养价值高
不会。蛋壳颜色是蛋壳在生殖腔中形成的色素沉积而成。据实验证明,同等条件下喂养的鸡,产下的红壳蛋和白壳蛋所含营养成分完全一致。
误区5:茶叶蛋味美健康
不对。刚煮好的茶叶蛋味香,不假。但实际上,茶叶蛋含酸化物质,与鸡蛋的铁元素结合容易刺激胃肠,以至影响消化。
误区6:“功能鸡蛋”会更好
正确食法应该是缺什么吃什么。市面上富含锌、碘、硒、钙等各种“功能鸡蛋”的问世让世人看花了眼。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食功能鸡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缺功能鸡蛋中所含的营养素。因此,选择功能鸡蛋要有针对性。
聪明吃鸡蛋
鸡蛋的吃法可谓多种多样,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100%,炒蛋为97%,嫩炸为98%,老炸为81%,生吃为40%。
二、土鸡蛋真的比饲料蛋更有营养吗
饲料蛋营养和土鸡蛋营养没有显著差异,二者的氨基酸含量也并没有显著差异。土鸡蛋的营养价值不仅不比饲料鸡蛋高,而且,由于土鸡蛋的散养环境,使其更有可能接触到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遭受农用化学品污染的可能性高于鸡场所产的鸡蛋。
养鸡场的鸡进行集中喂养,纵然饲料等会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发现的,是能够揪出来的。而土鸡蛋,很难知道这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来龙去脉。因此,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土鸡蛋的风险反而更高。
三、鸡蛋富含蛋白质吗?
鸡蛋富含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常被用做度量其他蛋白质的标准。鸡蛋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脂肪等,这些营养物质的比例与人体很接近,利用率可达90%以上。鸡蛋黄中的卵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卵黄素,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有着重要作用。卵磷脂被人体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胆碱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大脑,可以改善人(各个年龄阶段)的记忆力,减缓老人智力衰退。可以说,除母乳外,几乎没有一种食品可以与鸡蛋相媲美。
比较合理的食用方法(蒸蛋羹、煮鸡蛋、水卧蛋),尤其适合婴幼儿、老人和病人。因为这些方法能比较完整地保存鸡蛋的营养素。建议人们尽量减少吃煎鸡蛋。因为煎鸡蛋容易使鸡蛋变焦,变焦的鸡蛋含有致癌物3,4苯并比。经常吃煎鸡蛋,容易使油脂摄入过量,诱发高血脂和脂肪肝。因此煎鸡蛋时,油量不宜多,要用文火,使油温不过高。
而对于太阳蛋 国际卫生组织警告,由于生鸡蛋带有足以致命的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民众一旦忽略,可能会因吃了半生不熟的鸡蛋而致命。
香港医学界承认,曾有病人在进食港式早餐半生不熟“太阳蛋”后,出现吐泻及头痛迹象,专家提醒市民宜将鸡蛋彻底煮熟才可食用。
为避免再有病人在食用半生不熟蛋后感染沙门氏菌致死,美国政府决定在鸡蛋盒上贴上标签,呼吁市民须煮熟悉鸡蛋才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