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蝠鲼天敌?
回答蝠鲼的天敌是海龟。
蝠鲼蝠鲼(fú fèn)是鳐鱼中最大的种类。蝠鲼的英文名称“manta”源于西班牙语,意为毯子。又因其在海中优雅飘逸的游姿与夜空中飞行的蝙蝠相仿,故得此中文名:蝠鲼。蝠鲼也称毯魟,英文的意思是魔鬼魟。也叫魔鬼鱼,并不是说它的外形比较可怕,只不过是它本身的力气比较大,所以它的天敌比较少,关于魔鬼鱼有天敌吗,他也是有天敌的,比如说海龟就是它的天敌,而且海龟的外壳可以吸附魔鬼鱼的鱼鳍,会把他拉到老远,所以本身就是他的天敌。
二、蝠鲼的故事?
《蝠鲼的故事——从粉红“克劳索探长”的身世谈起》
最近被一只名叫“克劳索探长”的网红蝠鲼刷屏,我想在这儿给大家讲讲平时常见的两种蝠鲼——双吻前口蝠鲼和阿氏前口蝠鲼之间的差异,告诉大家平时在哪能看蝠鲼,蝠鲼的体色又有什么样的多样化表现,这些温柔的大鱼从侏罗纪开始已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我们能够与它们继续一同迎接未来!
三、鳐鲼和蝠鲼区别?
蝠鲼和鳐鱼的区别:
1、科属不同,二者同属于软骨鱼纲板鳃亚纲,但蝠鲼是燕魟目鲼科蝠鲼属,而鳐鱼是鳐形目鳐科鳐属。
2、外形不同,蝠鲼的头部较宽,胸鳍部分分化成的头鳍在两侧,尾巴上有刺。鳐鱼的身体多为圆形或棱形,有两个背鳍。
3、分布不同,蝠鲼多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浅海区域,鳐鱼则在热带到北极附近的海域都有发现。
四、蝠魟和蝠鲼的区别?
区别在与蝠鲼是统称,蝠魟只能说是蝠鲼科的一种。
蝠鲼(fú fèn)是软骨鱼纲、蝠鲼科几个海产属鱼类的统称。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说,蝠鲼并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个科。
分布区域:暖温带及热带沿大陆及岛屿海区
种类:3属约10种,中国有2属4种
五、蝠鲼有毒吗?
蝠鲼有毒。
蝠鲼身体扁平,宽大于长,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头前有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胸鳍长大肥厚如翼状,它还有一个小型的背鳍,尾细长如鞭。有些种类的尾部有一个或多个毒刺,像铺石一样排列,口宽大,牙细而多,上颌、下颌有牙带,但上颌可能没有牙齿,鼻孔位于口前两侧,喷水孔为三角形,较小,位于眼后,距眼有相当一部分的距离,出水孔开口于口隅。
六、什么叫蝠鲼?
蝠鲼学名是鳐鱼,也叫魔鬼鱼。
七、蝠鲼鱼做法?
主料:鲜蝠鲼(约1 500克)1条。
配料:干红辣椒3克,青蒜苗末10克。
调料:葱片、姜片各10克,蒜瓣肉50克,八角2颗,桂皮5克,十三香料面10克,南酒50克,味达美酱油20克,李锦记排骨酱10克,白桂10克,精盐3克,味精3克,淀粉10克,花生油500克,花椒油10克,醋、碱各适量。
红烧蝠鲼的做法
将蝠鲼置净盆中,加入适量醋和碱,反复揉搓,洗净黏液,剔除眼部和鳃,斩开脊骨去掉骨髓,除净内脏,斩成核桃块状,入沸水锅中,加入精盐焯透,捞出置篦子上风干24小时。锅内放花生油烧至六成热,下入风干的鱼块,炸至金黄色,捞出控油。锅内留油少许,下入蒜瓣肉煸至微黄,投入干红辣椒、葱片、姜片、八角、桂皮稍煸,加入十三香料面、酱油、清汤和南酒、李锦记排骨酱、白桂、精盐、味精,调正口味,放入鱼块,旺火烧开。改中小火煨烧,待汤汁余1/3时,勾芡,淋花椒油,撒入青蒜苗末,装盘即成。
八、蝠鲼吃什么?
蝠鲼吃浮游甲壳类和小鱼。
蝠鲼,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呈菱形,宽大6m余。体青褐色。扣款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平时底栖生活,但有时上升表层游弋,并做远程洄游,行动敏捷。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
九、蝠鲼攻击人吗?
蝠鲼一般不会攻击人。
蝠鲼体长可达8米,重达3吨,是下孔总目中最大者。身体扁平,有强大的胸鳍,类似翅膀,在海洋中巡游,胸鳍前有两个薄、窄、似耳朵的突起,可以向口中收集食物,牙齿细小,蝠鲼科的动物虽然都是大家伙,但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性情温和。在英语中,被错称为“魔鬼鱼”,主要是其形状吓人。
十、蝠鲼怕什么?
蝠鲼怕鲨鱼。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被当地人称为“水下魔鬼”,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
蝠鲼主要栖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较少停留或栖息在海底,从离海岸较近的表水层到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