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养志出处?
“少年养志”出自尤宗周的《国学概说》,全句为“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这句话主要是总结了一种教育理念。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0-3岁的幼儿时期,4-13岁的少儿时期,14到成年的青少年时期以及成年以后的成人时期。
“少年养志”就是指的14岁到成年的这个青少年时期的教育理念。具体可展开如下:十三岁之后的青少年知识渐开,理解力亦有显著的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即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养志,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的理想的勇气,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处于初中、高中时期的青少年,除了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需要通过阅读,找出自己心中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最能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有了这股积极力量,不仅点燃了青少年立志的热诚,也建立了坚定的信心,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坚持理想奋斗的勇气。
二、玩物养志例子?
王世襄:京城第一大玩家
早在少儿时期,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京城的各类传统玩意儿,除了京剧、养鸟这两项他没有"深情投入",其余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玩得有板有眼。他曾趣味盎然地回忆:"犹忆就读北京美侨小学,一连数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鸽。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P(即poor)!'"由此可见,王世襄当时对养鸽入迷到什么程度。稍大,他又秋捉蛐蛐,冬养鸣虫,还学会了在葫芦上烫花的技艺。除此之外,他又拜清代善扑营布库(宫廷摔跤的功勋运动员)为师,学习摔跤,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只有赳赳武夫才玩的放大鹰和养獾狗……在玩乐中,王世襄结交了京城各阶层玩得有名气的不少朋友。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他玩这些不为消遣,而是真心喜爱。为了得到爱物,他舍得花钱,舍得搭工夫,甚至长途跋涉、餐风饮露亦在所不辞。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又与许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可"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
据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曾介绍,在王世襄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是鸽子,而居住大杂院无法养鸽子则是他的最大遗憾。一次,王世襄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当他流连于金博大广场时,发现当地正在举办观赏鸽大赛,他便兴致十足地走进了鸽群。在这里,他发现了许多久违的名种。鸽子的主人们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很快就发现了这位老人与鸽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您认识它们吗?""铁牛!"王世襄脱口而出。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
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最可贵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学问,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老人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于是,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架鹰走狗斗蛐蛐
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经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马上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他不失为一位玩物并研物的大玩家。可别小瞧这个玩家,正是因为喜欢玩,才活到90岁,不觉得自己老。
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自古而今,这种自寻其乐的美食名家一脉相承。善吃、善做、善品评,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绝学"。王世襄在圈内被称为"烹调圣手",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京城文化圈内流传甚广的故事,便是王世襄常应好友之邀,身背各色厨具,自行车上装备好原料,亲赴诸好友府上献艺。
据王老自己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莱,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样样都行。各帮莱,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在这些人主灶的饭馆里,我去吃饭或请客,他们都让我自己上灶炒菜。年轻的时候,一次做几桌菜,不以为是难事,反以为是乐事。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而并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单位是在故宫里。"于是,到亲朋好友的家里,他也总喜欢亲自下厨,露几手"绝活"。
王世襄的拿手菜不少,其中仅香糟菜就有糟熘鱼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笋、糟蛋海参等好几味。此外还有海米烧大葱、雪菜烧黄鱼、火腿菜心、鸡片烧豌豆、糖醋辣白菜、羊油麻豆腐、面包虾……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贵贱。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现场烹制一菜,有鱼翅,有海参,有大虾,有鲜贝,王世襄做了一个冷门菜:焖葱,结果被大伙儿一抢而空。
他吃出了见识,晚年所写关于美食的文字,亦获美食家们的好评,并曾受邀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特邀顾问。
三、什么书养志?
绿皮火车
作者:周云蓬
周的歌和他的文字给人不同的感觉。他的歌苍凉悲伤,深处埋着力量。他的文字却是温情满满。像一个老农,耕种了一季粮食,最后收成的时候,有着内敛的满足。这是对自己生活的认真。
《绿皮火车》记录了行走过程中见到的地方、事情、人。书的封面上“哐当哐当”的驶着一辆童趣感的绿皮小火车。下面还写有一句话: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的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疲于应酬的傻大人。
周云蓬,9岁失明。留在他视觉中最后的印象是在上海动物园看大象吹口琴。不过他也恍惚觉得不对,大象如何能吹口琴?
在路的篇章中,写他行旅中的故事。
抱着吉他,拄着拐杖,带着对父亲的反抗,对自己的叛逆,乘着绿皮火车,开始了他最初的旅行。很是敬佩他用自己完好的耳朵,嘴巴,双腿挑战着黑乎乎的世界。有人说他是装看不见,因为他身边有善良美丽的姑娘,因为他比我们更清楚的看着世界。
作家冯唐说,周云蓬的杂文里有常人笔下没有的细节,笔法和宽容。。呼吸苍山的好空气,不时要挪动椅子,跟着太阳转,喝上一杯木瓜酒,听着小说练琴,除夕夜,守在柴锅旁,炖着的蹄髈咕嘟嘟的几个小时还没出锅。 日升月落,时间无处流淌。
凯鲁亚克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周云蓬给加了一句,永远不听话。
2.
《告别式从明天开始》
作者: 张家瑜
《告别式从明天开始》不同于《我开始轻视语言》的优雅轻盈,以“与过去道别”为主题,更显深沉易感。她“记得”很多人和事的情绪和细节,诗意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却又自言是个相当矛盾的人,温柔的外表下,有一颗犀利包容的种子,即便是去私家诊所看眼睛,闭上眼睛时,“在一片黑暗的世界,听见淙淙的沙声如万军千马蜂拥而来”。
“生活是一个陷阱,这一点,人们早就知道了/人生下来,没有人问他愿不愿意/他被关进一个并非自己选择的身体之中/而且注定要死亡/……”法国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认为,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人生,只有今生,没有来世,别奢望有什么下辈子,这就是事实。今生与来世,来世是今生的梦,今生绝不能活在来世的梦里。假如真有来世,也当作只有今生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把今生的遗憾留给来世。死亡,让人恐惧而不可抗拒。所以,人应“快乐的死,虚无的活”。在《告别式从明天开始》里,张家瑜集中探讨的是我们和自身,和他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而张家瑜自己,一直就是安放在劳伦斯布•洛克小说里的烟斗,袅袅升起一种关于生活的想象和态度,静谧,淡然。
四、学书养志出处?
出自过去书香门第常挂的对联。
全联是观史古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意思是观察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就知道今天遇事时应如何考虑取舍进退之度,多读好书能培养积极的志向,就懂得历史的规律和变化的缘由。
意思是,读书可以培养高远的志向,观察历史可以更好的思考当下的情况。
五、怡情养志的意思?
怡情养志,也做怡情养性 ,指怡养性情。出 自茅盾《如何欣赏文艺作品》:“他们那时侯,把一部用文言写的诗、词、赋、曲、传奇、小说,乃至野史、笔记,视为‘杂览’,士大夫博习经史以后,不妨也阅读一番,为的可以‘怡情养性’,‘殚见洽闻’。”
怡情,就是指陶冶情操,放松自己;出自《南齐书·孝义传·杜栖》:“以父老归养,怡情壠亩。” 养性是指修养一个人的脾性和素质。出自《戒子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以养心养性重在淡泊名利,使心灵宁静”。
六、玩物养志的典故?
玩物丧志,意指迷恋于玩赏喜好的事物,以致消磨了志气 。玩物丧志出自春秋时卫国卫懿(yì)公玩鹤的典故。
春秋时,卫懿公是卫国的第十四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古人有诗云: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七、培养志愿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志愿精神
引言
志愿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态度和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志愿精神,不仅可以提升个人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发展。本文将探讨志愿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志愿精神代表着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我们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个人成长: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够锻炼个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志愿活动,我们可以学习到与不同人群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社会和谐:志愿精神能够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通过志愿服务,我们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缩小社会的差距,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推动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交流,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
如何培养志愿精神
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志愿精神的教育引导,提供学习机会和培训课程,让青少年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在实践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营造良好环境:社会应该为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政府可以设立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倡导爱心: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倡导爱心和奉献精神。报道志愿者的事迹和成就,激励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传递正能量,营造爱心的氛围。
结论
志愿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培养志愿精神。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我们能够提升个人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感谢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阅读,您能更好地了解志愿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志愿精神。希望本文能够带给您启发和帮助。
八、读书养志繁体字?
读书养志的繁体字:讀書養志。
“体”,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tǐ,最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体”的基本含义为人、动物的全身,如身体、体重;引申含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如四体、五体投地。
此外,“体”还表示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如固体、液体。
九、几首清诗能养志?
下面二首清诗能养志
第一首:题乌江亭
作者: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学习。
第二首:竹石
作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十、曾参养志故事原文?
中华德育故事——曾参养志 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 【原文】 周曾参,字子舆,善养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父嗜羊枣,既没,参不忍食。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啮指以悟之。参忽心痛,负薪归。妻为母蒸梨,不熟,出之。过胜母,避其名不入。学于孔子,而传《孝经》。 李文耕谓,凡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于功名者小,成立于道德者大。为子者欲学曾子之养志,必学曾子之志于道,悟彻一贯,三省其身。不然,虽多备酒肉,曲承欢笑,异于徒养口腹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