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是为了什么健身为了什么?
读书是为了了解更多人的内心 去感受书中的思想过一次别人的生活 健身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强壮 也是自己规律生活健康的表现 都是为了完善自己啊 不过都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就有一种气质
二、男生健身是为了什么?
男生健身的目的各有不同,但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塑造健美的身材:男生健身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塑造强壮、健美的身材。通过增加肌肉质量和减少脂肪含量,男生可以获得更好的身体比例和线条,提升自信心并在外观上更加吸引人。
2. 增强体能能力:男生健身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增强体能能力。通过训练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男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的各种挑战和运动活动。
3. 提升健康水平:男生健身是为了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定期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系统等,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状态。
4. 减压与释放压力:男生健身也是一种减压和释放压力的方式。通过锻炼,男生可以释放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感,缓解压力,提升情绪,达到放松和平衡的状态。
总之,男生健身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包括外貌美观、体能能力提升、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减压等。健身不仅对身体有益,也有助于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感。
三、健身能吃荔枝吗?
健身可以吃荔枝的,属于一种含有丰富的糖分食物,人体使用可以补充身体还可以缓解疲劳,所以在减肥的时候可以适量的使用。荔枝属于一种新鲜水果,里边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人体使用以后可以促进微细血管循环,还可以补充能量,缓解疲劳,防止雀斑的发生,使皮肤更加光滑,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
四、健身能吃芒果吗?
现在的人们,条件好,要求也高了,也懂得养生了,在健生的的时候,不要吃东西,芒果也不要吃,健身之前多喝点水,想要吃东西,健身完之后一个小时左右再吃东西,这样健身对你的身体才会有好处
五、健身能吃的食物?
1.鸡蛋:鸡蛋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是健身增肌必吃的六大食物之一。
2.鸡胸肉:鸡胸肉的脂肪含量较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补充氨基酸,因此鸡胸肉是健身增肌必吃的六大食物之一。
3.西蓝花:通常情况下,每100克西蓝花的热量大约是34大卡,西蓝花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西蓝花是健身增肌必吃的六大食物之一。
4.全麦面包:全麦面包属于粗粮,可以避免暴饮暴食,有效抑制脂肪的堆积,因此全麦面包是健身增肌必吃的六大食物之一。
六、如何用英语表达“为了健身”?
为了健身用英语怎么说
要表达“为了健身”用英语可以说 “for the purpose of fitness”。这个短语中,“for the purpose of”表示为了某种目的,“fitness”则是健身的意思,“for the purpose of fitness”直译即为“为了健身”。
此外,“为了健身”还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比如 “with the aim of getting fit” 或 “for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fitness”。这些表达都可以准确传达“为了健身”的意思。
总的来说,在英语中,表达“为了健身”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健身是为了保护女朋友文案?
正确答案是
1、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保护,
又谈何保护自己的女朋友?
2、你和好身材之间,
只差一个哑铃的距离。
3、肌肉之美,
不在于它能吸引多少异性羡慕的眼光,
而在于它,
使你健康。
4、你总说,有空再锻炼,
你总说,明天再健身,
哑铃,从不曾动,
动摇的,是你的心。
八、我健身就是为了健康,我该怎么健身?
说起健康,大家一般都想到有氧运动,认为增肌是一种年轻人追求形体的爱好;但科学证据显示,为了最大化心肺功能,为了提升摄氧量,单纯有氧运动或许是不够的。
一、心血管健康的指标:摄氧量
众所周知,心肺功能对人的生命质量和寿命非常重要[1][2][3][4][5][6][7][8]。每年有上百万老年人被诊断为心力衰竭[9],或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劳累、疲劳和呼吸困难,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9][10][11]。
心肺和心血管功能并不是个完全抽象的概念,它是有参考指标的:『峰值/最大摄氧量』[12][13][14],一种衡量运动中氧气摄取的指标[15][16]。在流行病学上峰值/最大摄氧量与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2017年,Setor等人的一项大型研究终于出炉,其数据源于对1663人平均近26年的随访记录[17]。这些数据显示,(峰值)摄氧量是决定个体生命长度、影响存活率的关键指标,可以用它来预测死亡风险。
如图3所示,在这1663人中,摄氧量和峰值摄氧量越高,心源性猝死、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越低,全因死亡率也越低。
这种摄氧量和死亡率之间的反向关系,也在多项临床实验中被证实:通过运动,患者的峰值摄氧量提高了15%-17%,住院率和死亡率则降低28%-35%[18][19][20][21];2009年的一项纳入了2300多名心力衰竭患者的大型研究发现,即便运动后患者的摄氧量平均仅改善4%,也获得了死亡率降低11%(调整后)的积极结果[22]。
在心脏移植手术手术中,峰值摄氧量是影响病人存活率和手术决定的关键指标[23],被用作死亡率和住院率的重要预测指标[24][25][26][27]:
因此,为了健康和生命质量,努力提高峰值/最大摄氧量是必要的。
二、提升摄氧量:力量训练
一说起心肺健康,说起摄氧量,大家都知道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肯定要做,但单纯只做有氧可能不是最佳选择;有证据表明,『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很可能比『单纯的有氧运动』在提高摄氧量或有氧耐力方面更有效。
1991年,McCartney博士在权威期刊《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个针对冠心病人的研究[28],这些病人进行了10周训练(每周2节、共20节课),然后用80%最大功率的固定自行车运动,分别测试受试者在疲劳度4或者7等级下坚持的时间(有氧耐力)。
根据结果(图1),两组坚持的时间都有提升,但是有氧+力量组的提升明显更大。
2019年,巴基斯坦的研究者对16名男性和10名女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的随机单盲实验发现,有氧跟力量训练混合组的峰值摄氧量提高更多,明显高于单纯有氧组。
2012年,Wilson等人发表了一个大型元分析[29]纳入了21项研究,纯力量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提升效果(ES,效应量)为-0.11,纯有氧训练为1.37,有氧与力量结合则是1.41,这说明力量和有氧运动结合对最大摄氧量和心血管健康效果更好。
为什么单纯的有氧不够,需要添加力量训练呢?
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运动强度。
与中国人喜欢说的“适可而止”的理念有所不同,其实几乎所有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更支持『高强度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更好』。
2006年,权威期刊《美国心脏病学杂志》的研究称,流行病学的一致发现,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相比,剧烈的体力活动可更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剧烈运动对舒张压、血糖控制和有氧能力有更大的改善[30];
2008年,权威期刊《体育运动中的医学和科学》上发表的研究[31]把61名健康成人被随并被随机分配到中等强度(50%最大摄氧量)、高强度(75%)、接近最大强度(95%)或不锻炼对照组,周期结束后,他们的最大摄氧量分别增加了3.4、4.8、7.2(mL/min/kg),也就是说强度高的运动提升最大摄氧量效果好。
那为什么不直接用高强度心肺训练呢?
或许力量训练的好处会更大。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耐力运动员普遍在他们的耐力训练计划中添加力量训练,来提高耐力运动成绩。
- 针对训练经验丰富的男性耐力运动元的研究证实[32],在耐力训练中加入力量训练增加了大腿肌肉体积、最大等长力量、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
- 对女自行车运动员的研究发现[33],与11周单纯的耐力训练相比,力量与耐力训练结合提高了她们的腿举力量、股四头肌体积、平均输出功率、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和跑步经济性;
- 对精英自行车运动员的观察发现[34],25周的耐力结合力量训练期间,他们的半蹲力量、跳跃能力、最大有氧力量、大功率测试表现更好;但在停止力量训练仅保持耐力训练一段时间后,上述适应性逐渐消退;
- 2021年,一位精英级手推自行车运动员(下肢截肢)使用了为期30周的力量和耐力训练结合的计划,各项体能指标都得到提升,功率输出(+25.7%)、峰值有氧功率(+18.9%)、相对峰值摄氧量(+13.9%)、总机械效率((+4.6%),卧推1RM最大值(+4.3%),并且刷新了世界纪录,以89:55小时的成绩完成了1407公里的比赛。
这些运动研究表明,单纯的常规有氧运动,对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峰值摄氧量)的提升可能是不够的的,加入力量训练可能效果更好,而且即便对心力衰竭患者来说也是如此。
三、力量训练的心脏血流量动力学与有氧有所不同
力量训练对心脏的好处,很可能跟有氧训练不一样,有那么点『互补』的感觉,例如心脏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提到这个,大多数人会习惯性的想到有氧运动,这当然没错,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力量训练对于心脏血流的影响。
2018年,Horesh进行了一项针对心肌梗死病人持续12周的运动实验[35]。病人在12周内要么只进行有氧训练,要么合并进行有氧+力量训练,两种方案的总运动时间完全相同。
总体来说,有氧+力量结合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更大,在所有的次要指标中都有中/高水平的效应量大小(ES);而纯有氧组只在3个次要指标中表现出了中/高水平的效应量大小。
根据超声心电图测试,只有有氧+力量结合组的心室物理性能有显著改善(图3),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36][37][38][39]、心脏舒张功能改善,这也是这个研究的主要意义。
作者Horesh等人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力量+有氧组合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力量训练期间升高的外周血管压力和左心室压力,在力量的负荷卸载后降低,这与随后进行的有氧运动带来的外周血管扩张同步,使心血管舒缓,增加了左心室的顺应性[35];
相比之下,而单纯的有氧运动只带来外周血管舒张,不能增加心室的收缩性[40],其训练效果是有限的,似乎不增加每搏输出量。也就是说,有氧和力量的组合由于外周阻力降低,并在阻力组结束时通过骨骼肌放松进一步降低,这可能会增加每搏输出量。
因此,Horesh等人认为有氧结合力量的训练,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在改善患者的功能性方面,比单纯的有氧运动更有效。
早在1995年,权威期刊《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就刊登过McKelvie等人的对比研究,他们研究了心力衰竭病人执行力量训练和和循环有氧运动的血液动力学,发现使用力量训练与有利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关[41];
1998年,权威期刊《体育运动中的医学和科学》发表的对心肌梗死病人的研究表明,与有氧运动相比,力量训练期间心肌缺血减少,心脏血流改善,这可能是因为力量训练带来的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充盈改善所致[42];而且力量提升改善了峰值运动表现和高强度耐力,提高了生活质量。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心脏康复杂志》认为肌肉力量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有重大影响,肌肉力量对健康中年男性、高血压男性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具有独立的保护作用[43]。
如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流行病学的共识是肌肉力量和死亡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 1986年,Phillips等人观察了82名老年女性患者,发现最大握力是否达到5KG,是患者存活/死亡的最明确、最敏感分界线[44];
- 1995年,日本的一项研究观察了6259人,发现跳跃能力/握力/仰卧起坐能力较低的男性具有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45];
- 2002年,Katzmarzyk等人对8116名加拿大人研究发现,握力/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肌肉力量指标可以预测死亡率[46];
- 2002年,Metter等人在25年中搜集了1071名男性的数据,发现握力下降与死亡率增加有关[47];
- 2002年的一项目美国研究包含了2488名65岁及以上的墨西哥裔美国男性和女性[48],发现在控制了相关的危险因素后,握力是老年墨西哥裔美国人死亡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握力<22.01 kg的男性和握力小于14 kg的女性5年后死亡的比例分别为38.2%和41.5%;
- 2007年日本广岛成人健康研究(AHS)队列研究了35至74岁的4912人[49],握力每增加5公斤,男性心脏病风险降低15%、中风风险降低10%、肺炎风险降低15%;即使经过20多年的随访,每增加5公斤握力仍然降低相对风险8%;
- 2007年英国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了800名65岁以上老人[50],表明握力较高男性死亡风险为低19%、心血管风险低27%、癌症死亡风险低19%,这些关联在进一步调整了纯肌肉量或体脂水平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
- 2008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对8762名男性随访了平均19年[51],发现较高的力量水平与各种原因的死亡和癌症呈独立负相,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水平高的男性,死亡率比肌力水平最低的不健康男性死亡率低60%;
- 2009年一项瑞典的研究对114.5万名男性随访了近25年,得出肌肉力量与各类疾病风险呈负相关[52],年轻时的体型和肌肉力量是晚年患冠心病和中风风险的重要预测因素;
根据我们目前的知识看,这里面必然不只是包含了相关性。
四、力量与有氧结合用于心脏病人康复,已经成为医学主流
在1990年代,力量训练并没有被纳入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指南[53]。
基于新的证据,2000年后的指南已经承认了力量训练对于心脏康复的价值[54]。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肌肉和力量训练对健康(如代谢综合征、身体功能性、心理健康)有许多有益的影响[55][56],如改善峰值摄氧量、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57]。
新的心脏康复方法是把有氧运动中加入间隔性的力量训练,也被称为超级循环训练(super-circuit training ,SCT)[58],它被认为兼顾了整体代谢和血液动力学,医学研究者认为它在力量训练阶段会产生许多有利的生理反应,后来逐渐成了一种公认的促进健康的训练方式[59][60]。
同时,力量训练安全性在医学和康复领域也得到认可:
- 2000年一项评估有氧运动和阻力运动对心脏病患者的影响的研究中[61],训练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的不良事件;
- Rognmo等人的一项大样本研究研究,包含了4846名冠心病患者,得出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
- 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大型系统回顾和元分析[62],共纳入了34个研究和1940名受试者。汇总的64例心血管并发症中,有63例发生在有氧运动、而非力量训练期间。
因此,2000年之后,美国运动医学院的心脏康复建议中有了力量训练部分[63]:
(1)心肌梗死病人应在2周后开始用1-3磅的轻重量做适应性训练,然后在3个月后开始恢复传统的力量训练(健身房杠铃/哑铃/器械);(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则是先进行2周有氧运动,从第三周开始进行传统力量训练。
同期,美国心血管和肺康复协会的建议也是如此[64]:
(1)心肌梗死病人应先用1-3磅的轻重量执行4周的适应性耐力训练,然后从第5周开始进行传统的力量训练(健身房杠铃/哑铃/器械);(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应该先进行2周1-3磅轻重量适应性训练,然后从第三周开始传统力量训练。
因此,心血管方面的医学康复共识是,单纯的有氧运动很难满足康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所需[65][66],力量训练可能是有氧运动的更好替代或补充,有利于患者恢复独立生活,提高肌肉力量/耐力[57][67]和功率[28]。
也就是说,表面上我们在练肌肉和力量,实际上,我们可能是在续命。
五、有氧和力量训练兼顾的部分思路
1. 在强度和量方面,我们根据2022年Markov等人在顶刊《Sports Med》上 的综述[68]大致可以得出一个框架:(1)对于喜爱肌肉和力量的爱好者,通常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因为低强度有氧运动对肌肉力量的影响较小,而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肌肉力量的负面影响一般中度或更大;(2)≤ 30分钟的有氧运动导致肌肉力量中度下降,超过30分钟后发现肌肉力量大幅下降。
2. 在训练频率方面,根据证据[69][70][71][72],每周2次中低强度力量课和2次有氧运动,一共4次,可能不会产生肌肉和力量水平的抑制;
3. 在营养方面,运动期间适当补糖能抑制肌肉的分解代谢信号[73][74][75][76],因为身体分解肌肉[77][78][79]是为了获得脂肪的助燃剂[80][81][82]:糖(草酰乙酸)[83][84][85]。
当然,这些都是框架性的,具体的安排科学性应该参考个体差异,年龄/身高/体重这些就不说了,其他一些因素,比如运动之前饮食、甚至性别也会带来可能是显著的差异,我们一般在线上指导中具体分析了学员的情况后给出建议并进行后续调整。
知乎用户4. 在动作方面,应该选择传统的力量训练中比较硬核的部分,也就是那些能练到全身几乎所有肌肉的、能在空间中移动身体和承担外来负重的、能满足人体基本运动模式(上体固定-躯干维稳-下肢做功)的大型复合动作,比如深蹲、硬拉、划船等。
这些动作的强度很高,可与最大强度的心肺训练(如冲刺跑)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有研究发现[86],深蹲的心率和疲劳感几乎接近于全力冲刺的短跑,在感知用力和疲劳度方面几乎没有区别,甚至训练中的肌肉酸疼比冲刺短跑更严重。
在代表训练后氧化应激的生物标记物方面,虽然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因为有系统训练经验),但深蹲后的高于冲刺跑的,这说明深蹲对整体身体的压力也许并不亚于冲刺跑这样的极限运动。
此外,题主还提到了蛋白粉,其实与许多人的错误观点(不健身就不用吃-吃了多了伤肾、蛋白粉仅仅是补充蛋白质的原料)相反,蛋白粉不但没有这些问题,而且还有独特的健康促进作用—这些内容比较深,以后有空会细说。
扩展阅读:
肉崽:力训研究所课程介绍
肉崽:听说研究证明猪油是一种好脂肪来源,健身运动的人要怎么科学摄入猪油才更好?
肉崽:健身房朋友跟我说这套计划效率低,请教一下如何改进最好?
肉崽:减脂期穿暴汗服有用吗?
肉崽:请问当身体内脂肪为主要供能源时,摄入的蛋白质会不会在体内合成肌肉?
九、健身晚上能吃夜宵吗?
建议不要吃夜宵,健身给你带来的是快乐,如果你是在享受健身,那还犹豫什么呢,会使你觉得健身是一种生活中的乐趣,会乐此不疲的坚持下去。
再说肥胖是因为压力和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造成的,也吃宵夜有直接的关系。
十、健身完能吃巧克力吗?
可以吃巧克力,但是不要多吃。巧克力热量比较高,能量和营养密集,是一种理想的能量和营养补充剂。巧克力补充给身体的能量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而运动后,巧克力能够及时补充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量,非常适合运动员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