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莲花的意义?

一、佛教中莲花的意义?

佛教的莲花从修练的角度说,它是一种从古流传至今的修练模式。它载有数千年来无数高僧大德乃至佛菩萨的高能信息。

最能说明上述理论是中国慧莲功静功之一的"莲花盛开"的一首诗。诗云:"意有莲花心至诚,大千世界在腹中。 了知过去未来事,随心所欲显神通。 内外求法定中明,智慧能量法中生。 上乘功法贵悟性,身来身去法界身"。

二、苦思冥想中的冥想是什么意思?

苦思冥想中冥想的意思是:尽心地想象。成语意思是尽心地思索和想象。

【出自】:巴金《创作回忆录·关于二》:“我拿起笔从来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写得快,说我‘粗制滥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

【示例】:设计人员在搞设计之前,不只是埋头翻资料,或者捧着脑袋~,而是跟着余师傅上沸腾的建筑工地?◎《人民文学》1976年第5期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尽心地思索和想象

【近义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静思默想、苦思恶想、搜索枯肠、搜肠刮肚

扩展资料

苦思冥想的近义词

1、绞尽脑汁

【解释】:费尽脑筋。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偷生》三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显出绞尽脑汁的样子,替他思索。”

【示例】:碰到这个难题,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用尽了心机

2、搜肠刮肚

【解释】:比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出自】: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一个家搜肠刮肚,不知饥,不知渴,只觉得口内生烟。”

【示例】:似这作文,~,可待写上什么? ◎清·蒲松龄《逃学传》

三、佛教吃饭前的礼仪叫什么

佛教吃饭前的礼仪叫什么?

佛教作为世界上五大宗教之一,在中国拥有众多信徒。佛教注重修行和净化心灵的过程,其中包括饮食方面的礼仪。吃饭前的礼仪在佛教中被称为清净飯戒,是佛教信众在进食之前表达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清净飯戒的由来

清净飯戒起源于佛教戒律,是指在进食之前需进行一系列的净身行为和表达敬意的仪式。根据佛教教义,食物是生命的供养,它们是众生生存的根本基础。因此,为了感恩和尊重这些供养,佛教信众必须严格遵守清净飯戒。

清净飯戒的具体内容因不同佛教教派和地区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佛教信众在进食前会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 净身:佛教信众会先洗手和清洁口腔,以净化自身。
  2. 供养:在开饭之前,佛教信众会将一部分食物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在供桌上供养给佛像或神明。
  3. 三期三礼:进食时,佛教信众需要进行三期三礼,即向佛像或神明默念三遍礼拜词,然后向自己的坐位鞠躬三次,最后才开始就餐。

清净飯戒的意义

清净飯戒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或礼节,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清净飯戒,佛教信众可以静心修行,培养感恩之心,保持正念和智慧。

首先,清净飯戒可以帮助佛教信众清除杂念。在进食前进行净身仪式和供养仪式,可以让人们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进入一种静谧和专注的状态。这样,佛教信众可以摆脱杂乱的思绪,净化心灵,使自己更容易保持正念。

其次,清净飯戒可以培养感恩之心。佛教教义强调感恩和慈悲的重要性,而通过供养仪式,佛教信众可以意识到食物来自于他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这种感恩之心可以使人们更加珍惜食物,也更加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最后,清净飯戒可以促进智慧的发展。清净飯戒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佛教信众保持专注和自觉,这有助于培养人的智慧和觉知能力。通过重视细节和仪式,人们可以学会专注于当下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和明智之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清净飯戒

虽然清净飯戒在佛教寺庙中非常普遍,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佛教信众也会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饮食习惯中。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实践清净飯戒的建议:

  • 培养净化的意识:在进餐前,先用温水洗手并清洁口腔,可以帮助你净化身心。
  • 感恩供养:在吃饭前,可以意识到食物来自于他人的供养和辛勤劳动。你可以默念一遍感恩的话语,向食物表达感激之情。
  • 保持专注:在进食时,尽量保持专注和当下的觉知。你可以慢慢咀嚼食物,品味其中的味道和纹理,感受食物给予你的能量。

总之,清净飯戒是佛教中重要的饮食礼仪。通过清净飯戒,佛教信众可以培养感恩之心,保持正念和智慧,同时也提醒人们对食物和生命的珍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清净飯戒的原则,将感恩、专注和净化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饮食习惯中,从而提升自身修行的质量。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乘”到底读什么?

这里的乘本应念“sheng”,大乘是菩萨道,是度人的。

乘字的寓意:

1、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乘;

2、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为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

3、佛教的教派或教义示例:大乘/小乘。寓意:佛法为一辆车,帮助众生从苦海中脱离。

后顺应大众化读音,统念“cheng”,毕竟读“sheng”总会给人怪怪的感觉

五、佛教中的执著指什么?

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简单意思:固执,顽固!一直追求某样东西不放弃!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今天的“执着”指坚定不移。前者是古文中常出现,而后者是现代语言中使用。

六、佛教中的荤指什么?

佛教中的“荤”字解释为气味熏人的蔬菜,因为它是草字头,故原意不是肉食,而是素食。

七、鹤在佛教中的含义?

1、象征长寿、富运长久,仙鹤是鸟类中最高贵的一种鸟,代表长寿、富贵,寓意健康长寿。传说中的鹤是一种仙禽,据《雀豹古今注》中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可见古人认为鹤是多么长寿了。因而鹤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

2、鹤:古传说鹤是仙禽,神人驾鹤升天。又有“鹤寿千年”之说。寓意延年益寿。鹤有一品鸟之称,又意一品当朝或高升一品。它是鸟类中吉祥长寿的代表。因此在帝王时代,鹤被作为一品鸟而应用于有相当品级官的各种装饰中。

八、佛教中的"回响"是什么?

应是回向回向——是功德的施与菩萨连自己的功德,都愿施与给别人。把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转向给别人,叫做‘回向’ 这也可说是博爱精神之大乘佛教式的发展。回向偈乃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将读经之功德回向于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载之偈(大九·二四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另如唐朝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序偈(大三七·二四六上):‘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皆为一般常唱诵之回向文。而最常见的回向偈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皆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是说愿把我修行的功德全部给众生,使大家离苦得乐,死后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九、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学叫什么?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大学是那烂陀寺,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玄奘法师曾在此地留学。据史料记载,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位于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我国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这里学习五年。玄奘《大唐西域记》和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烂陀寺都有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十、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中冥想?

可以带上耳机,也可以在耳朵里塞进棉花来进行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