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醋对人的身体好吗?

经常吃醋对人的身体好吗?

其实“吃醋有益健康”的说法流传已久,美国在5、6年前十分流行喝苹果醋,还有好几本相关的书问世,教人怎么喝醋健身。钟爱醋的日本人更把醋视为预防百病的万灵丹,各种醋疗法像是醋蛋、醋豆常常掀起一阵饮食风潮。也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里力行喝醋。民间 关于吃醋对身体的好处说法众多,像是吃醋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降血压、防止血管硬化、调整血液酸碱值来预防疾病、帮助消化、甚至减肥等等。而这些五花八门的健康论调究竟哪些正确可信?哪些又缺乏科学证据?

●醋不能调节血液酸碱值

不少人每天喝醋养生,是因为相信醋在口感上虽是酸性,进入人体却为碱性食物,所以能调整血液的酸碱值,让人不容易生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呈弱碱性(约为PH7.4)。营养师指出,国外曾有少数研究发现,血液偏碱的人,身体比较健康,而偏酸的人,患疾病的风险比较高,民间也有所谓吃肉会让体质变酸,吃蔬菜、水果、喝醋等可以调整体质,恢复到偏碱性状态的说法。

但是,改变血液的酸碱值,真的能靠吃某些食物就能办到吗?

不少西方营养学家指出,目前根本找不出科学根据证明这种说法,就连中医也不认同这种靠饮食改变身体酸碱值的论点。西方营养学认为,人体自有机制维持血液的酸碱值平衡,这牵涉复杂的酵素作用,恐怕不是只靠吃某些食物能改变的。

●醋不能减肥

喝醋减肥法曾经风行一时,日本、台湾就流行过将黄豆泡在醋里腌渍成醋豆,声称每天早晚吃10~20颗,就能达到减肥效果。所持论调是醋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作用,防止脂肪堆积,但是营养专家对此都摇头表示,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研究支持这种说法。

有营养师推论,如果真要说喝醋能减肥,可能是大量喝醋喝饱了,吃不下其它东西,或是以吃醋豆取代了平常的高热量零食,相对之下,热量摄取减少。

不过,这种减重法无法持久,长期下来造成营养缺乏、不均衡,大大耗损健康,翁慧铃提醒,相反地,有些醋商品如水果醋饮料里会加入大量的糖来提升口感,热量并不低,购买时可注意成分表中是否列有糖,或是营养标示的热量及碳水化合物含量。所以喝醋能否减肥,令人怀疑。

●醋能开胃

夏天的闷热让人胃口尽失,吃一些凉爽、带酸味的料理可以激起食欲。用醋调味是简单的方法之一,如用醋及橄榄油制成热量较千岛酱低的油醋沙拉酱,用醋、蒜末辣椒末等凉拌海鲜,或是用醋腌渍小黄瓜、莲藕、苦瓜,做为夏日餐前的开胃小菜。

营养师建议,让胃口不好的慢性病病人和味觉退化的老年人适量吃些醋,可以调节食欲,改善进食情况。

●醋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

适量吃醋对一些原本胃酸分泌较少的人有一点帮助,不过,消化道功能正常的人就不必刻意喝醋来增进消化。况且,胃酸分泌正常的人再喝醋,未必会增加胃酸分泌量。

●醋能预防高血压

“少盐多醋”是中国人传统的健康饮食之道,但是外食频率高、大量吃加工食品的现代人,摄取盐量早就超过每天6克的建议量。如果能善用醋来增加菜肴风味,以减少用盐,确实能降低罹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状动脉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另外,水果醋里含有矿物质钾,可以帮助身体排出过剩的钠,达到预防高血压的目的,当然,你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一样可以达到效果。

中医也有以醋腌渍花生,作为调节血压的食疗法——将花生仁浸泡在醋里7天以上,然后每天吃10-15颗,连吃一星期以上。

●醋能帮助摄取钙质

烹调排骨汤时,可以加入少量的醋,有助于骨头里的钙质释出,让我们更容易吸收到钙质。

看了以上各种说法,不难发现其实很多流行一时的喝醋保健法,大都是个人见解、感受,而科学证据不足,既然如此,我们还需要每天吃醋、喝醋吗?

综合专家看法,适量“吃醋”对健康没有坏处。不过,醋对健康的帮助,其实只要饮食均衡就能达到,并不是非喝醋不可,因此不必对醋抱持过高的期待,更不要误信偏方,以为它能治病。天天喝醋与否,纯粹是个人饮食、养生偏好,没有喝醋习惯的人偶尔调一杯醋饮料,换一换口味,当做增添生活乐趣。

倒是要提醒注意吃醋的时机和分量,吃得不恰当,反而伤身。

●空腹不喝醋

不论你的胃肠多强健,都不适合在空腹时喝醋,免得刺激分泌过多胃酸,伤害胃壁。在餐与餐之间,或饭后一小时再喝醋,比较不刺激胃肠,顺道帮助消化。

●每天最多1-2杯稀释醋

少量吃醋无碍,但是任何人像打翻了醋坛子般的大量喝醋,对胃肠都刺激太大。再者,市售的水果醋或其它醋饮料里往往加入大量的糖,如果以喝醋取代开水、茶等饮料,额外增加不少热量,长期喝下去,肥胖机会大增,对控制体重更不利。

冬季饮食应怎样搭配才能增强体质?

冬季气候干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干燥不适。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这个季节带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要数梨和甘蔗了。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饥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于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对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来说,作为医疗食品经常食用很有好处。但是,因为梨性寒冷,对那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甘蔗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反胃呕吐、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劳累过度或饥饿头晕的人,只要吃上两节甘蔗就会使精神重新振作起来。但是,由于甘蔗性寒,对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此外,适于秋冬季吃的水果还有苹果、桔子、香蕉、山楂等。

冬季的饮食原则

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顺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保证热能的供给。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对于老年人来说,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老年人的其它疾病,但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的分解代高谢增强,人体易出现负氮平衡。蛋白质的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15~17%为好,所供给的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可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蔬菜的数量既少,品种也较单调,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不少老人发生口腔渍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其防治方法首先应扩大食物来源,冬天绿叶菜相对减少,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去瘟毒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只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还是可以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的。冬季的寒冷,还可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使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使上述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应及时予以补充。可多吃些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如有钠低者,做菜时,口味稍偏咸,即可补充。

冬天进补药补,向你推荐汇仁肾宝。
汇仁肾宝精选淫羊藿、葫芦巴、补骨脂 、蛇床子、 肉苁蓉、黄芪、红参、白术、山药、茯苓、小茴香等22味中药,温阳补肾、扶正固本。在药品的组方中,淫羊藿、胡芦巴温肾壮阳、益精起萎 、强筋骨;补骨脂 、蛇床子、 肉苁蓉温阳祛寒,温暖下元;黄芪、红参、白术、山药、茯苓补脾益气,补后天之本,使药引津气四迄,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精微敷布;小茴香温肾暖肝、散寒止痛。从而实现全面补肾、扶正固本、增强体质、防御外邪、抵御寒气侵体的效果,无疑是冬天进补的首选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