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详解?

一、孟子见梁惠王详解?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注释:

①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

②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③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cài)地。

二、孟子怎么称呼梁惠王?

最正确的称呼是魏文侯,也可以叫魏惠王,不过这个王只是自称,别的国家里面只有齐国承认;

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

三、孟子见梁惠王时间?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当孟子遇到梁惠王,梁惠王看到孟子来了,孟子很有德行,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老者,你不远千里走到我们魏国来了,”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来到魏国见梁惠王,你走这么远来,一定是要来利益我们国家。请问大家,梁惠王看到一个圣哲人,首先想到的是哪个字?”利“。你看到圣哲人应该是仰慕德行,怎么先考虑利呢?

孟子讲:”王,何必曰利“。梁惠王是魏国的国君,我刚刚讲错了,对不起。孟子在当下也是很有智慧,当场点住了梁惠王的起心动念:大王,你怎么一动念就是利益?你何必讲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何不讲仁义呢?天子都讲利,那他底下的人也会重利,所以这个天子可能就会被诸侯争利给灭掉了;国君都讲利,那可能就被大夫给灭掉了,争利嘛;大夫都讲利,可能就被他底下的人给灭掉了。所以「上下交征利」,上位者跟下位者统统把利摆在第一位,”而国危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两千多年前讲的,孟子很有智慧。那我们现在拿孟夫子这句话来举一反三,“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您看现在父子兄弟告上法庭争财产的有多少?

四、孟子见梁惠王梗概?

《孟子》第—篇中记载了孟子见梁惠王及两人问答的内容。

孟子为了实现其抱负,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游说诸侯,于齐曾为卿数年,在梁亦被优礼。齐宣王、梁惠王等大国诸侯虽对孟子十分优待,但认为其主张不合时宜而未予采用。

梁惠王为战国时代魏国之君,因魏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固称梁惠王。孟子拜见梁惠王,王问“老先生,您不辞劳苦由千里之外而来,定有什么有利于我国富国强兵之法吧?”孟子答道:“王为何开口就说到利呢?只讲仁义就可以了。……”

孟子与梁惠王问答的中心即孟子的“仁义”思想,宣扬重“义”轻“利”,呼吁“仁政”,而推行“仁政”的关键,完全在于君主个人内省“仁术”,要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让人人“不饥不寒”,老者还要能“衣帛、食肉”,“养生丧死无憾”。如果真向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年轻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就可使国家强大。这些主张体现了孟子以实行“仁政”企求稳固当时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的愿望,孟子的学说,其主导思想就是“仁义”二字。“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五、梁惠王最后的结局?

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釐王。

  釐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五年,秦拔我宛。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齐败,湣王出亡。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二十一年,使暴烝救魏,为秦所败,烝走开封。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於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原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於华阳之下。是岁,釐王卒,子桓惠王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十年,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馀万於长平。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

  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於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馀世,宜乎哉!

  韩氏之先,实宗周武。事微国小,春秋无语。後裔事晋,韩原是处。赵孤克立,智伯可取。既徙平阳,又侵负黍。景赵俱侯,惠又僭主。秦败脩鱼,魏会区鼠。韩非虽使,不禁狼虎。

六、<<孟子_梁惠王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 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

七、孟子见梁惠王的文学常识

孟子见梁惠王的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记载,孟子在平素中向人们宣传道德伦理,追求君子之道,他的名言警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本文将探讨孟子与梁惠王之间关于文学常识的一次对话,这个对话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孟子的教育思想,还展现了他对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的独到见解。

在孟子的时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不够理想,战乱频繁,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疲软,各国之间也缺乏和谐的外交关系。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孟子积极地追求君子之道,并尝试通过教育来改造人们的道德和行为。他认为,道德伦理的根本在于“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仁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据史书记载,在梁惠王统治期间,孟子曾受命前往梁国,希望能借助国君的力量推行他的教育理念。然而,梁惠王对孟子的教育思想持怀疑态度,并试图通过一些问题来考验他的才智和学识。其中一次对话便是关于文学常识的,下面是他们之间的具体对话:

梁惠王:“孟子,你是众所周知的智者,你对文学有何深刻的了解?”

孟子:“陛下,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字的演变、诗歌的韵律、史书的记载等等。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增进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古代圣贤们也常常通过散文和诗词来表达他们的理念和情感。”

梁惠王:“那么,请问你是否熟悉《诗经》这本书?”

孟子:“当然了。《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包含了来自各个时期和地区的诗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诗经》中的诗歌犹如艺术的结晶,既是一种审美享受,也是一种道德教化。在我看来,它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工具之一。”

梁惠王:“有趣。那么请问,你能否引用一首你最喜欢的《诗经》中的诗歌?”

孟子:“陛下,既然您如此诚心诚意地询问,请容许下臣为您吟诵《诗经》中《关雎》这首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辞章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古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它表达了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祝福和期望,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向往。”

梁惠王:“孟子,你对《诗经》的理解非常深入,你的教育思想中是否包含了对文学的培养?”

孟子:“陛下明鉴,我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中包含了对文学的培养。我认为,文学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通过深入研读古代文学经典,我们能够感受到圣贤的智慧和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性。”

通过这次对话,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孟子对于文学的见解,也能够领略到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文学是提升人们自身素养和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古代文学经典,人们能够感受到圣贤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从而成为更有道德修养的人。

正如孟子所言:“人皆有情,于民为贵。”唯有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关怀之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八、孟子梁惠王上讲什么?

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九、梁惠王章句下多少字?

共365字(不记标点符号)。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十、孟子梁惠王上古今异义?

1、《孟子 梁惠王上》原文: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2、白话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