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习俗?

一、端午的习俗?

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一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戴香囊、喝雄黄酒等。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包粽子也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动手包粽子,吃粽子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此外,还有挂艾草、戴香囊、喝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都有着祈福辟邪的寓意,是人们在端午节期间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向祖先的敬意。

三、端午的节日习俗

端午的节日习俗

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习俗,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吃粽子、赛龙舟。然而,除了这些,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各地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粽子是由糯米和馅料包制而成,形状呈三角形,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之一。在端午节的清晨,人们会早早起床,准备好粽叶、糯米和馅料,等待太阳升起后开始包制。粽子的馅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豆沙、猪肉、红枣等,也有一些特别的口味,如鲍鱼、燕窝等。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人们在品尝粽子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端午节的文化底蕴。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悬挂艾叶和菖蒲。艾叶具有驱蚊杀菌的作用,菖蒲则具有辟邪的作用。人们会将艾叶和菖蒲插在门上,或在室内点燃艾叶,以驱赶蚊虫、病菌,祈求健康和安宁。

佩香囊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佩戴香囊。香囊是由彩色绸缎制作而成,内装多种香料,如香草、艾叶、雄黄等,具有驱蚊避虫、祈福纳吉的作用。在佩戴香囊的同时,人们也会将五色丝线编制成锁匙链佩戴在身上,以祈求平安健康。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活动之一。龙舟是一种特殊的船只,通常由多条龙形图案装饰而成。在比赛时,队员们齐心协力划动龙舟,争夺冠军。龙舟比赛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习俗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如沐兰汤、吃五毒饼等。这些习俗虽然有些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们依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在端午节期间,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美好的习俗,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四、龙岩的端午习俗?

1.挂艾草、菖蒲、桃枝 初五这天上午祭拜神衹,给孩子挂香袋,并在自家厨房门框上挂上桃树枝或艾叶菖蒲,表示驱魔祛鬼。

2.

裹粽子、祭拜祖先 五月初四,就有许多人家开始裹粽子了

五、端午习俗的诗?

端午节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漫长的传承中,流传下来的端午节的习俗和风情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下面十首诗词了解下吧!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端午习俗:赛龙舟赛龙舟在唐代犹为盛行。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在唐代,端午节十分隆重。在端午这天,皇帝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杜甫这首诗就记述了端午节这天,皇帝赏赐衣物的事情。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六、南方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然而这四大节日的欢庆程度在南北方是不一样的。

  南方一些地方有吃“五黄”的习俗,还有防“五毒”的说法,总的来说比较热闹,而北方的民俗气氛则相对比较淡化一些。

  每年端午节,湖北屈原故里秭归和湖南岳阳屈原投江地汨罗都有祭龙、祭江、祭屈原的传统习俗以及大规模的赛龙舟活动。

  在南京,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民俗学家曲彦斌说:“在江浙一带,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苏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这就是‘五黄’。除了吃‘五黄’以外,到了端午那天,必须吃苋菜,吃了苋菜可以夏天不闹肚子、肠胃健康。”

  除了“五黄”以外,还有防“五毒”的说法。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五月是独月,5日又是独日,在独月独日那是“毒气”冲天,所以端午这天要注意防五毒。 “五毒”是毒蛇、蜈蚣、蜘蛛、壁虎、癞蛤蟆。在南京端午节要吃“炒五毒”,这五毒便是银鱼、虾米、茭菜、韭菜和黑豆腐干。

  相比较南方的热闹民俗,北方的端午节气氛越来越淡化。民俗学家乌丙安说,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

  五彩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清代北方人发辫上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荷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

  乌丙安说,我国北方各民族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七、端午的习俗与端午的诗词?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二、 端午节相关诗句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八、养生的知识?

养生知识有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

  1、合理饮食

  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三餐要规律,每顿避免过饱,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有助于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2、规律作息

  平时应该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3、适当运动

  平时要适当进行体育运动,比如打太极拳、五禽戏、散步、骑单车、慢跑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注意避免运动强度过高。

九、你们的端午习俗是吃什么的?

坐标四川宜宾。每次过端午,奶奶 都会包甜粑,包的像粽子一样,不过是用芭蕉叶包 ,吃起来有芭蕉叶的香味,还有黄豆的清香,微甜。超级棒

可是因为上学,好几年没吃到奶奶 做的甜粑了☹️

十、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一、端午节的来历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节的习俗

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4、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6、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扩展资料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