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今食物的搭配更讲究应用营养学知识吗?
食物合理搭配,营养才更充分。生活中饮食的搭配很重要,食物要多样化的摄入才比较健康。不同的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所以要多种食物一起吃,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于营养的需求。
配制合理的饮食就是要选择多样化的食物,使所含营养素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1.粗粮、细粮要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混合食用可提高食物的风味,有助于各种营养成分的互补,还能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程度。
2.副食品种类要多样,荤素搭配:肉类、鱼、奶、蛋等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两者搭配能烹调制成品种繁多,味美口香的菜肴,不仅富于营养,又能增强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
3.主副食搭配: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4.干稀饮食搭配:主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这样,一能增加饱感,二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5.要适应季节变化:夏季食物应清淡爽口,适当增加盐分和酸味食品,以提高食欲,补充因出汗而导致的盐分丢失。冬季饭菜可适当增加油脂含量,以增加热能 配制合理饮食的方法:
①根据具体情况(如性别、年龄、劳动强度),确定每日总热能及营养需要量。
②根据碳水化合物(占60%~70%)、脂肪(占20%~25%)、蛋白质(占10%~15%)所占一日总热能的比例,分别计算其需要量。
③确定每日需用的营养素后,根据食物所含的营养素计划每日膳食。
④根据经济及供应情况确定每日供给主食和副食的数量。
⑤最后计算出全部食物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并与供给标准相对照。若相差在±10%幅度内,即符合要求。
二、饮食应合理的搭配
在社会物质比较丰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怎样吃得更科学或者说更有益于健康,是当前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人将当前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追求,概括为“吃杂”“吃粗”“吃野”和“吃素”四大特点。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还是应该将这四大特点结合,合理搭配,可能会更符合人们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对中老年人来说,合理搭配显得更重要。
粗细搭配
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生理价值。粮食在经过加工后,往往会损失一些营养素,特别是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无机盐,而这些营养素也正是人体所需要或容易缺乏的。以精白粉为例,它的膳食纤维只有标准粉的1/3,而维生素B1只有标准粉的1/50;与红小豆相比二者少得更多。因此,老年人在主食选择上,应注意粗细搭配。至于什么样的比例最好,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将来也不可能有,还是因人而异为好。不过,多吃杂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小米和红小豆中的膳食纤维比精白粉高8倍~10倍,B族维生素则要高出几十倍,这对于增强食欲,防止诸如便秘、脚气病、结膜炎和白内障等都是有益的。我国很多地方的“二米饭”(大米和小米 )、“金银卷(面粉和玉米面)”都是典型的粗细搭配的例子,是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的。
荤素搭配
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应与植物油搭配,尤应以植物油为主(植物油与动物油比例为1∶2)。动物脂肪可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和胆固醇,后者是体内合成皮质激素、性激素以及维生素D的原料。据最新的研究报道,胆固醇还有防癌作用。每天进食少量动物油应是有益无害的。又如,老年人容易缺钙,不妨经常用鲜鱼与豆腐一起烹调,前者含有较多的维生素D,后者含有丰富的钙,将两者合用,可使钙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鲜鱼炖豆腐,味道鲜美又不油腻,尤其适合老年人;而黄豆烧排骨,其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可提高二三倍。再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蔬菜与肉类的搭配,如黄瓜肉片、雪菜肉丝和土豆烧牛肉等,由肉类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由蔬菜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不但营养素搭配合理,而且色泽诱人,香气四溢,更使人食欲顿增。
酸碱搭配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留下了很丰富的饮食文化,有待于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发掘、提高。比如,南方有些地区讲究把鳝鱼与藕合吃。原来鳝鱼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能促进蛋白质吸收和利用,它又含有比较丰富的完全蛋白质,属酸性食物;藕则含有丰富的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以及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属碱性食物。这一酸一碱,加之两者所含营养素的互补,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着很好的作用。实际上,我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烹调习惯,有很多是属于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搭配的。总的看来,动物性食物属酸性,而绿叶菜等植物性食物属碱性,这两类食物的搭配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荤素搭配的优点所在。
三、蔬菜混炒营养更丰富
如果每天摄取的食物种类达到15种可以算是“及格”,达到20种以上,才是“优良”。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炒菜,尤其是炒蔬菜时,多来点组合式就可以了。
比如维生素C在深绿色蔬菜中含量最为丰富,而黄豆芽富含维生素B2。若用黄豆芽炒菠菜,则两种维生素均可获得。柿子椒中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中富含胡萝卜素,土豆中富含淀粉,若将三者合炒,则可达到营养互补的作用。红色、绿色菜肴可促进食欲,如果将莴笋片放入胡萝卜片、鲜红辣椒片中炒,色泽鲜艳;若再放少许香菜,不仅可以增进香味,还可促进食欲。
此外,“同种”蔬菜混合炒也是不错的办法。蔬菜可分叶菜类、根茎类、花球类等,所谓“同种”蔬菜是指烹炒时间相近、口味相似或互补的蔬菜。一般属于同一类别的蔬菜,如胡萝卜、莴笋、西葫芦、土豆等。烹炒时可各取一个或半个,洗后切片、切丝、切丁均可,配用葱、姜、蒜适量,用色拉油及调味品炒成。这样的混合菜色彩鲜艳,富含多种营养素及防癌活性物质,鲜嫩清淡,味美可口。
四、合理膳食有哪些益处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又称“膳食”)是指我们通常所吃的食物和饮料。所有的食物都来自植物和动物。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维护自身健康。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寿命,提高民族素质。不合理的饮食,营养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饮食过度会因为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症、糖尿病、胆石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甚至诱发中瘤,如乳腺癌、结肠癌症等。不仅严重影响健康,而且会缩短寿命。饮食中长期养素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儿童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能力下降。怀孕期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甚至畸形。饮食的卫生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物上带有的细菌、霉菌及毒素和有毒化学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甚至可引起恶性肿瘤。总之,饮食得当与否,不仅对自身的健康和寿命影响很大,而且影响后代的健康。因此,只有合理的饮食,才能从营养和卫生两方面把好“病从口入”关。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①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使心脏收缩和升高,心脏搏出的增多,心脏跳动次数减少;增大肺活量,增加肺和组织中的气体交换,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
②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因醇含量,升高血液中的高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这种物质能够清除血管中沉积的脂肪和胆固醇,从而起到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等作用,延缓心血管系统的衰老。
③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记忆力,提高机体反应的灵活性,使老年人保持充沛的精神,提高生理自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④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功能,增强机体对寒冷、高温等不良环境因素的适应性,提高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
⑤可以改善人体的消化功能,增加胃肠道的供血、促进胃肠蠕动,升高各种消化液的分泌,加速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⑥可以增强肌肉、韧带和骨骼,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骨质疏松,从而保持健壮的体魄,保持肌肉、皮肤的弹性以及全身运动的灵活性。总之,适当的运动锻炼和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提高精力,增强体力,防止早衰。
二、营养学常识?
人体所需要的七大类营养物质:
1、水,也就是氢二氧。
2、蛋白质。鸡蛋清是比较纯净的天然蛋白质,这个词也是从它而来。
3、脂肪,也就是油脂。常温下固态的叫脂肪,液态的叫油。可分为植物油和动物脂肪。
4、碳水化合物,主要指糖类及淀粉,米、面、薯类及水果中含量丰富。
5、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的和脂溶性的,VA VB VC …VK等等,有十多种,甚至更多,需要量的绝对数值小,但人体必需。
6、矿物质,碳、氢、氢、氮、磷、钙、钾、钠、镁、铁、锌、铜、硒等等金属及非金属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也就是大家经常讲的微量元素,在人体代谢及细胞重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缮食纤维,也就是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渣质,初加工的杂粮及瓜果蔬菜中含量丰富,可分为可溶性纤维素、不溶性纤维素及半纤维素。不能被吸收到血液中去,但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
三、南京营养学校?
分三大类,第一个是旅游、二是学营养这不用说了 近期学校开放了学电脑技术的行列,我也准备上、
就在南京市秦淮区双桥门电子铺20号专业设置:营养类(中职)学西式的、中式的,中西糕点制作、
旅游服务类(中职)旅游服务、景区服务与管理(景区班)、会展服务与管理(保利班)、酒店服务域管理
营销类:(中职)超市经营管理、珠宝玉器经营、计算机技术运用(组装维护方向)、电子商务(客户服务方向)
四、中医营养学和西医营养学的区别?
答:中医营养学与西医营养学的区别是:
一、材料的选择不同
中医讲究食材原生态;西医讲究原料求优化和加工。比如:维生素的选择,中医选水果蔬菜;西医选加工后的片剂;
二、对营养的吸收方式要求不同
中医讲究动静结合;西医讲究动中求静。
五、公共营养学与营养学的联系与区别?
营养学是一个大系统,而公共营养学是属于营养学的一部分!
六、食品营养学考研?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营养成分在机体里的分布、运输、消化、代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营养指导、食品卫生的监督与检测等。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考研方向有:
一、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考研方向
1.临床营养学
临床营养学是营养学的重要组成成份,而且随着临床医学与营养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这两个领域的联系更为密切,临床营养学不只是营养缺乏病的防治,也不仅限于疾病的营养治疗,其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它覆盖了营养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机制,营养与机体对疾病抵抗力的关系以及营养在预防、防治、治疗、康复和保健中的作用诸方面。
2.食品营养学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边缘科学。近年来,营养学知识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医学之中,营养疗法也迅速在我国普及。本文围绕营养学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在条件,从分析临床营养学在我国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入手,探讨其生存价值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3.生化与分子营养学
了解生化与分子营养学的研究方法、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动态平衡、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和蛋白水解、核酸和分子水平事件的生理作用以及遗传修饰食物和食物过敏的分子机理等。
七、营养学小段子?
当人们问我关于营养学的时候,我总是告诉他们一则小段子: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正在尝试新的饮食计划,以获得更好的健康。他说他现在每天都吃很多番茄,因为番茄富含营养。我问他,每天吃几个番茄。他回答说,他每天都喝一杯番茄汁。我笑了笑说:“你知道一杯番茄汁相当于几个番茄吗?”
他一脸疑惑地摇摇头。我告诉他:“大约需要12个番茄才能榨出一杯番茄汁。”
他吃惊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最后无奈地说:“那我可能需要开始努力咀嚼番茄了。”
这个小故事提醒我们,营养学并不是简单地数量计算,而是了解食物如何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以及如何合理搭配各种食物,才能获得最佳的健康效果。
八、如何学好营养学?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代谢与食物营养素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营养学的历史、起源、发展、特征、层次等方面的描述,可以知道营养学的发展脉略。营养学对社会、家庭、行业、健康、政策具有深远影响。美国属于分子领域的营养学代表,中国是整体营养学的代表,而日本兼备了两者的特点。虽然日本并非营养学发达的国家,但是2015年的调查发现,日本临床营养学已经建立系统,而21世纪以来,各类催熟剂的使用使得食物营养素缺乏,国民的营养状况令人担忧。这些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如果你想了解营养素人体内代谢过程,可以从《生物化学》入手,貌似出第七版了。如果你想了解食物消化吸收过程,可以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消化系统章节看起。如果你想了解疾病饮食,可以从《临床营养学》入手。如果你想学习七大营养素详细介绍、公共营养知识、食品卫生知识,可以去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如果你想学习营养科普知识和方法,可以去看于康的视频(他的书重复率高,估计非本人写)。如果你想做通过营养作为谋生手段赚钱,可以参考各类营养师培训机构和保健品机构操作手段。如果,太多,看你要学多深了。
营养学的基础是各类生化反应,不一定需要弄懂反应原理不过建议看一下Lehninger的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了解基本的概括。譬如我一个学营养的朋友说孕妇需要补充维生素B12,但并不知原由。如果学过生化那么就知道怀孕期间新生胎儿发育(再具体的话就是细胞分化成型这一过程)会有大量DNA甲基化(简单理解就是加了个-CH3在碱基上一般是CG island进行调控,VitamineB12是提供CH3来源的酶的cofactor(稳定甲基的转移)于是营养学里的建议孕妇补充vitamineB12由此而来~PS其他维生素B族都与能量代谢有关也蛮重要。提到甲基化(高端点也就是上升到epigenetics表观遗传)。母亲饮食对胎儿影响可以看个有趣的经典实验:Agouti mouse~正常wild type鼠为瘦灰形态 ,但当母亲饮食脂肪含量过高,Agouti基因没有被甲基化后(简单理解为不再表达Agouti基因)下一代老鼠大多为黄胖鼠,即便兄弟间基因序列是相同的 表观遗传学,英文字面理解就是epi(在之上),genetics(遗传);我的理解就是基于传统的DNA序列遗传之上的遗传,由于环境饮食等因素(毕竟不同化学物质进入到身体里了嘛~)修饰了(一般为加甲基(大多为沉默基因,我猜因为CH3比较稳定),乙酰基(多为激活,我猜因为C=O极性容易反应),磷酸,泛素.)我们的DNA继而之后的RNA继而蛋白继而生命体产生了新的变化,且此变化可又遗传给下一代,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点生化书还是蛮长常识的,至少不会被轻易安利上当啦。
九、营养学的前景?
就业前景不错,营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营养学专业就业岗位描述:在诊所从事营养工作 负责确诊病人的营养问题,列出保健计划,并监督饮食变化的有效性。通常他们在医院、社区健身中心或保健机构工作。
十、营养学入门书籍?
《营养学基础》是200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珺美。本书适合高专、高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检验、药学、药剂、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社区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影像技术等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在职岗位培训及执业护士基础理论考试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