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煮肉能留住最多营养
肉类的营养素会因加工方法不同,损失程度也不同。红烧和清炖是人们比较喜欢的烹调方法,但相比较而言,用这两种方法烹制肉类和鱼类时,食物中的维生素损失最多。
经营养测定后我们发现,其中的维生素B1在红烧或清炖时,损失可达60%~65%,而蒸或炸时损失约45%,炒时仅损失20%;维生素B2在蒸时的损失约85%,红烧或清炖时的损失约40%,而炒时损失也只有20%。
在煮、炖的过程中,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溶于汤汁内,如随汤一起食用,会减少损失。因此,在食用红烧、清炖及蒸、煮的肉类及鱼类食物时,应连汁带汤都吃掉。
二、经常吃猪内脏和猪肉汤对身体有影响吗?
一: 动物的内脏(包括肝脏)有毒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动物的内脏含有丰富的钙质、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D、A等脂溶性维生素 还有磷及铁、锌等,是可以食用的。 动物内脏,不仅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美味佳肴,而且对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具体如下: 猪心:可治惊悸、怔忡、心慌、失眠。 牛心:可治嗝气、惊悸,解郁补心。 羊心:可治忧臆气,除邪扶正。 猪胃:可治虚劳,健脾胃、补肾。 牛胃: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羊胃:可补虚益脾,治气血足。 猪肺:可治肺虚咳嗽、咯血。 牛肺:可治吐血、咯血。 羊肺:可治肺瘘咳嗽,补肺气。 猪肝:可治肝脏虚弱、夜盲症。 猪肾:可治肾虚腰痛、遗精、盗汗。 猪肠:可治便血、痔疮、脱白肛。 猪脾:可治脾胃虚热、消化不良。
二: 动物内脏好吃但要吃的健康: 人的血液中脂类物质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当空腹血液中脂类物质浓度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称为高脂血症。如果血液中胆固醇升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如果甘油三酯升高,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主要来源是肝脏的内源性合成和膳食的外源性摄入。限制外源性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摄入以及膳食调节的手段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成是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方法。 一些动物的内脏是不少人的膳食所爱,爆腰花、熘肥肠、夫妻肺片等,听到这些菜肴就会引起人的食欲。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动物内脏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是,动物的内脏和皮肤也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以猪肉及其内脏为例,看一看其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参见下表)。不同部位的猪肉,其胆固醇和脂肪的含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猪肉越肥,其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越高,例如肥猪肉的胆固醇和脂肪比里脊肉高得多,猪内脏器官的胆固醇和脂肪又比猪肉高,例如猪脑中脂肪和胆固醇分别到达9.8克/100克和2571毫克/100克,比猪肉高得多。经常食用动物内脏很可能引起高脂血症;如果本来就患有高脂血症,则是“雪上加霜”。 虽然高脂血症的发病原因很多,但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例如甘肥厚味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尽管动物内脏的菜肴味道鲜美,还是远离为好。
三: 如何科学的吃动物的内脏: 有人食用动物内脏喜欢爆火炒着吃,认为很香很爽口。其实这种吃法并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不卫生。 因为动物内脏如肝、肾、肺、肚、肠等常被多种病原微生物污染,也是各种寄生虫的寄生部位。例如猪、牛、鸡、鸭等牲畜常常就是乙肝病毒的感染者、携带者和传播者,乙肝病毒一般在煮沸10分钟后才能被杀灭。而内脏不易炒熟炒透,难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如果吃了未炒熟的动物内脏,感染疾病的机会便大大增加。 动物内脏的烹制最好采用整个内脏用水长时间高温高压焖煮,使其彻底煮烂煮透,将寄生虫、病菌和虫卵杀死,避免食后致病。
三、烧大肉怎么样烧
主料
五花肉
葱姜
辅料
冰糖 料酒
老抽 生抽
大料 香叶
桂皮
步骤
1.猪五花肉切成麻将大小的块。
2.冷水下锅,倒入2勺料酒,待水开后撇去浮沫。五花肉变色后即可!切记不要煮太久。
3.捞出五花肉,用开水清洗一下肉上的残余沫。
4.炒锅小火加热,选择几块比较肥的五花肉放进去中火煸炒,很快就能煸炒出很多油水。
5.盛出五花肉,把冰糖放入小火炒至冰糖融化。
6.倒入全部肉。算是炒糖色吧。
7.所有肉都上色以后,倒入腐乳汁,老抽,生抽,加开水,没过肉。放入大料,桂皮,香叶,葱,姜。大火烧开,转小火,炖40-50分钟即可。
8.大火收汁。
9.这道菜不放一滴油,完全是肉肉本身的油水。因为一开始煸炒了比较肥的五花肉,肥肉部分的油水已经给煸出去了,肉肉起来很软糯,而且不油腻。汤汁拌饭吃也很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