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食物选择的基本原则包括哪几方面

幼儿食物选择的基本原则包括哪几方面

1、 粮谷类及薯类食品 进入幼儿期后,粮谷类应逐渐成为小儿的主食。谷类食物是碳水化合物和某些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同时因食用量大,也是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在选择这类食品时应以大米、面制品为主,同时加入适量的杂粮和薯类。在食物的加工上,应粗细合理,加工过精时,B族维生素、蛋白质和无机盐损失较大,加工过粗,存在大量的植酸盐及纤维素,可影响钙、铁、锌等营养素的吸收利用。一般以标准米、面为宜。

2、 乳类食品 乳类食物是幼儿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B2、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奶类钙含量高、吸收好,可促进骨骼的健康生长。同时奶类富含量赖氨酸,是粮谷类蛋白的极好补充。但奶类也会影响幼儿对谷类和其他食物的摄入,不利于饮食习惯的培养。

3、 鱼、肉、禽、蛋及豆类食品 这类食物不仅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同时也是维生素A、D及B族维生素和大多数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豆类蛋白含量高,质量也接近肉类,价格低,是动物蛋白的较好的替代品,但微量元素(如铁、锌、铜、硒等)低于动物类食物,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幼儿还是应进食适量动物性食品。

4、 蔬菜、水果类 这类食物是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的惟一来源,也是维生素B2、无机盐(钙、钾、钠、镁等)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在这类食物中,一般深绿色叶菜及深红、黄色果蔬、柑橘类等含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较高。蔬菜水果不仅可提供营养素,而且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可促进小儿食欲,防治便秘。

5、 油、糖、盐等调味品及零食 这类食品对于提供必需脂肪酸、调节口感等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过多对身体有害无益,应少吃。

不足一周岁的宝宝可以吃盐吗?

宝宝的肾脏还没有能力充分排出血液中的钠(盐的化学名称是氯化钠),吃盐太多,会损害肾脏,更严重的是会因过多的钾流失而造成心脏肌肉极度衰弱而发生危险。

口味重给宝宝带来的负面影响宝宝的味觉、嗅觉发育还不完全,虽然有些食品的天然口味很淡,但对宝宝来说会很可口。口味重会给宝宝带来以下不良影响。

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吃盐过量,易使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的溶菌酶相应减少,病毒在口腔里便有了滋生的机会,使宝宝患病的几率增加。

补充: 食盐中所含的钠和氯,是人体内必需的无机元素,可起到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那么,小儿究竟何时开始吃咸食呢?因母乳、牛乳、奶糕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钠、氯成分,已能满足小儿生理的需要。而小儿在出生6个月后,其肾脏发育才较为完善,能将进入体内多余的钠和氯等物质排到体外。根据幼儿这一生理特点,小儿满6个月龄时可以开始吃咸食。

每日用盐量,一足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超过1克,月龄越小,用量应越少。1岁以后可逐渐增加到2克左右。2岁以上小儿渐与成人同食,应注意口味不要过重。用盐量过多,易引起儿童高血压及加重肾的负担。对活动大、出汗多的小儿,可适当增加食盐用量。

6个月以后可以少量吃盐,3岁内食物都要清淡,因蔬菜、食物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氯化钠,能满足孩子的需要。3岁内不用加太多的调料。

营养学家建议,1至6岁的幼童每天食盐不应超过2克,1周岁以前以每日不超过1克为宜,3个月后的婴儿可适当吃些咸食。小儿膳食中应该加食盐,只是尽量避免过多。对患有心脏病、肾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更应严格控制饮食中的盐摄入量。建议用“餐时加盐”的方法控制食盐量,既可以照顾到口味,,又可以减少用盐。“餐时加盐”,即烹调时或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而在餐桌上放一瓶盐,等菜肴烹调好端到餐桌时再放盐。因为就餐时放的盐主要附着于食物和菜肴表面,来不及渗入内部,而人的口感主要来自菜肴表面,故吃起来咸味已够。这样既控制了盐量,又可避免碘在高温烹饪中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