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补什么”有科学依据吗?

“吃什么补什么”有科学依据吗?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吃什么补什么”。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流传广、影响大,从古到今,起码中国人深信不疑。不过要弄懂这句俗语的意义,还须分开两层来才能够说清楚。

一层,“吃什么”。“吃什么”是对食物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为了“卫生”的需要,即怎样加强生命力,祛病延年。中国人从很久以前对于“吃”有一个基本看法,即凡可吃的东西,都是药物,一般的蔬果、谷物以及禽兽之类,吃下去,都有补治身体的作用。所以文明进化之始,食物与药物是不分家的,后世有了医学,将食物与药物分为两类,但食物的药用功能仍然受到广泛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养生家中的食疗派,在食物的选择,即“吃什么”上所花的功夫,并不逊于药物。宋代兴起食方,养生家是这样来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第二层,“吃什么补什么”。因为第一层次的“吃什么”体现了保卫生命的重大目标,“吃什么补什么”就是合目的性的方法和策略。这句话的意思,首先应该反过来说才正确,即需要“补什么”就“吃什么”。按照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论说,“后天”之人,由于环境的影响,生命总是一天天受到亏损,很难长寿永年。这种亏损发生在身体各处,但总的来说是两大方面,即阴的亏损和阳的亏损。于是需要补———补阴与补阳,补得好了,那么还可以使生命延长,活到一百至八百岁、一千岁不等,甚至还能成仙。后世“补什么”的标准,就是根据“阴”、“阳”二字来确定的。确定了“补什么”,相对的就确定了“吃什么”。但“吃什么”,名目非常繁多,按照“五行”、“五色”,再参互“五味”,补一种身体上的亏损,就有许多物事可吃,譬如你脾胃虚,那么单单补脾胃的粥即可罗列出几十种,让你吃个不停。这当然比较麻烦,但中国人似乎是不怕麻烦的,而且麻烦的结果,却是越来越值得“吃什么”了。如此下来,便发展出了吃的对象与补的对象之间的对等同属专一关系,表而言之,就是“吃甲补甲”、“吃乙补乙”。在这里,古典中医的“比类说”在选择吃与补的对象时,无疑得到更为简便的应用,而“以意用药”亦换成食疗派的“以意为食”。

夏季怎样防止中属

盛夏酷暑,阳光猛烈,遍地流火。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需注意科学合理地生活,比如穿宽松轻爽的夏装,饮食清淡但保证营养,卧室要通风,外出遮阳擦护肤品等等。另外避免中暑也十分重要,这是高热环境中容易发生的一种急性病,可分为热射病型、循环衰竭型、热痉挛型、日射病型四种。 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高。因此,在炎烈的夏天长时间行走或进行较剧烈的体育运动时,都可能发生中暑。而在气温高、通风不良、身体疲劳、有病、缺乏饮水和头部缺乏保护而直接受到日光照射等情况下,中暑就更容易发生。 中暑的症状一般为:热射病型体温略有升高、头昏头痛、烦躁心慌、全身无力、口渴舌干、恶心、大量出汗,这些都是中暑先兆,若未及时采取措施,则出现高热、颜面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呕吐、流鼻血、步态不稳,甚至昏倒;循环衰竭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冷湿、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热痉挛型表现为体温可能不高、腹部及四肢肌肉痉挛,疼痛难忍;日射病型出现头晕眼花、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昏睡、脉搏细弱,一般情况下无体温升高。 当有中暑先兆时,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喝些清凉饮料很快就会恢复。高热的病人,应首先脱离炎热环境,安静仰卧,头部垫高,松解衣领扇风,头部作冷敷,用50%的酒精或白酒擦身,少量多次地给予冷的淡盐开水或清凉饮料。如有昏迷,可刺激急救穴或给氨水闻嗅,并在四肢作重推摩和揉捏。对较重的病人,特别是昏迷的,一方面进行急救,一方面迅速准备送医院治疗。 中暑是可以预防的,如平时坚持在较热的环境中锻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身体的耐受能力。室内运动要注意通风,运动量大的项目,应在早上或傍晚进行。如在早晨比赛,则早餐中应供给足够的水和盐,不宜过饱。耐热能力较差的人,或者当身体疲劳、有病时,夏季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多喝防暑养生饮料也是预防中暑的最佳方法之一,以下介绍几种: 山楂汤:将山楂片100克、酸梅50克加3.5公斤水煮烂,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 冰镇西瓜露:将西瓜去皮、去籽、瓜瓤切成方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然后用适量冰糖、白糖加水煮开,撇去浮沫,置于冰箱内。食用时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即可。 绿豆酸梅汤:将绿豆15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凉后即成。 荷叶凉茶:将鲜荷叶半张撕成小片,与白术10克,藿香、甘草各6克共煮2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椰汁银耳羹:银耳30克洗净后用温水发开,除去硬皮,与椰汁125克、冰糖及水适量,煮沸即成。 金银花汤:金银花30克,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 西瓜翠衣汤:西瓜洗净后切下薄绿皮,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加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食盐甘草冷饮:甘草15克,加少量食盐,沸水冲后浸泡1小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