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芝麻芽做法?
主料:
黄豆芽250g,米饭五杯。
辅料
鲥鱼30克,水10杯,葱20克,蒜20克,芝麻3大勺,红尖椒2大勺,香油1大勺,虾酱3大勺,食盐适量。
做法步骤:
1.把黄豆芽去头截尾,放3杯水煮熟并捞取加佐料拌。
2.在10杯水中放鲥鱼做鲥鱼酱汤并与煮黄荳芽的汤混在一起。
3.把饭盛在沙锅中,在上面放虾酱、葱、蒜、黄荳芽,并倒许多汤加酱油熬。
4.盛的时候放芝麻、香油、辣椒面。
二、芝麻芽和芝麻芽有什么区别?
他俩的区别在于一个在第一位,一个在第二位,他俩的位置不同
三、芝麻的营养?
护肤美肤、减肥美体、护发美发
芝麻既可食用,又可做油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多是芝麻酱和香油。具有护肤美肤、减肥美体、护发美发等功效。
1、护肤美肤:芝麻中的多种维生素对皮肤中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有滋润作用,从而改善、维护皮肤的弹性;同时能促进皮肤内的血液循环,使皮肤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与水分,维护皮肤的柔嫩与光泽。
2、减肥美体:芝麻中含有能防止人发胖的蛋黄素、胆碱、肌糖等活性成分,可以帮助减肥。
3、护发美发:芝麻中的维生素E有助于头皮内的血液循环,促进头发的生命力,并对头发起滋润作用,防止头发干燥和发脆。
4、养血补血:常吃芝麻可以防止人体因缺乏维生素E而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紊乱,防止产生异常的红细胞。芝麻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可缓解缺铁性贫血。
四、芝麻芽花生做法?
把芝麻炒熟,芽花生洗净出水至断生捞起放到碗里把做凉菜的佐料放到碗拌匀撒点芝麻又香又脆好吃,也可以把芽花生放锅里炒着吃起锅时撒点芝麻
五、如何发芝麻芽?
芝麻芽喜温暖,生长适宜温度为20~24'C,较耐干旱,为短日照植物,对光照非常敏感。
芝麻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C,上限为30C,下限为15C。在芝麻芽生长过程中,每天.上午和下午洒水一次,晚上冲水一次,保持纱布湿润和整洁。一般1天左右芝麻就能露白,3天之后芝麻芽能长出1厘米左右,5天之后能长到3厘米左右,而8~10天芝麻芽长到5厘米高时即可采收。
1.浸泡:筛选质量较好的种子,将种子捞出淘洗2~3遍,然后浸泡种子。
2.选盆:准备一个育苗盘或容器, 要求育苗盘或者容器透气性和排水性好,否则根不能呼吸。
3.铺纸:在育苗盘中放入2张育苗纸或者3张面巾纸。
4.洒水:用喷壶将育苗纸喷湿,喷水喷到育苗纸足够湿润即可,不能积水。
5.撒种:将种子均匀地平铺在育苗盘中。 注意不要重叠,否则容易发霉。
6.浇水:种子铺好后,再用喷壶喷一遍,让种子保持湿润状态。
7.盖盖:播种完成后,给育苗盘盖好盖子。
8.通风: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等待种子发芽。
9.破壳:1天后,芝麻就露白了,开始长出白色的根须。发芽后,依然需要每天浇水、透气。
10.发芽:3天后,芝麻芽已经长出1厘米。此后仍需要每天浇水、透气。
11.生长:5天后,芝麻芽长到3厘米左右,此时浇水要少而勤,避免积水烂苗。
12.收获:8天后,芝麻芽长到5厘米高就可以收获了。
六、水培芽菜营养吗?
水培芽菜营养价值非常高,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芽菜在发芽过程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都大大增加,例如维生素C、钙、铁、锌等,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酵素和植物蛋白质。
相比普通蔬菜,水培芽菜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还可以有效地清除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并促进肠道健康。因此,水培芽菜是一种营养丰富、健康可口的蔬菜,非常适合作为日常膳食中的必备佳品。
七、花生芽怎么吃最有营养,花生芽的营养价值?
花生芽是一种食疗兼备的食品,它不但能够生吃,而且营养还特别丰富。花生芽的能量,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居各种蔬菜之首,并富含维生素、钾、钙、铁、锌等矿物质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抑制癌细胞、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保健价值极高。花生芽吃法多样,热炒、凉拌、泡菜、涮火锅、都很美味,也可根据各人的喜好搭配食用。
八、木兰芽的营养介绍?
木兰芽又叫木栾芽或木栏菜,是栾树早春的嫩芽。木兰芽营养丰富,香气独特,具有补充营养、促进食欲的作用,同时木兰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还能够强筋壮骨,增进食欲。
九、黄金芽营养价值?
黄金芽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优质茶叶,这种茶不但含有茶多糖,茶氨酸还含有叶绿素,茶碱,咖啡碱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这些营养成分在被人体吸收后能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也能提高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十、芝麻怎么吃有营养?
人们经常吃芝麻饼,有的凉菜或者热菜里经常会撒芝麻作为点缀,好看又好吃。
另外,有的人会喜欢在粥里加芝麻,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芝麻中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还有很高的油脂,但是其油的结构和质量都非常高,是很好的油脂,所以可以把芝麻代替一部分的烹调油来使用。
有的人喜欢吃芝麻酱,比如用芝麻酱来拌菜或者面条,都是经常采用的方式,也非常好。
但是需要注意,因为芝麻含有较多的油脂,热量也非常高,在吃芝麻或者芝麻酱时不要吃太多,要预防能量超标、控制好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