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吃哪些辅食可以保证宝宝获取充足的营养?

一、婴儿期吃哪些辅食可以保证宝宝获取充足的营养?

幼儿期指满1周岁到不足3周岁,与婴儿期比较,幼儿期体格的生长发育相对减缓,但其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断发育成熟,特别是幼儿的感知觉、认知和行为能力也不断发展,逐渐认识食物、掌握自主进食技能。

幼儿期的饮食习惯可以延续到儿童青少年期,直至成人期,因此这一时期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虽然比婴儿更成熟,但仍不同于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

Keyora 来自美丽而又遥远的新西兰

幼儿不能也不会为自己挑选和安排食物,但也不再满足于完全听从父母及照顾者的安排,因此需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及其生长发育特点,给予合理的营养和喂养,并通过继续引入新的食物、鼓励幼儿自主进食以及顺应喂养等,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为儿童青少年期、成人期的健康打下基础。

食物过敏、由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引起的营养不良、以及饮食行为问题在幼儿期常见,需要特别关注。

1~3岁,即出生后的第2和第3年为幼儿期。幼儿期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大脑功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模仿力强,认知行为能力发展快;已能独立行走,活动范围扩大;但仍缺乏自我识别能力。同时,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增加。

幼儿的母乳喂养逐渐停止,逐渐转换到家庭食物喂养;同时亦从被动接受喂养,到逐渐学会自主进食。幼儿期的营养和喂养不合理,不仅造成其生长发育不良,影响身长(高)、体重增长,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等,而且还会对幼儿的心理认知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幼儿的体格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有交互作用。

1.

幼儿骨骼中的钙每1~2年更新一次,加上体格生长对钙沉积的需要,幼儿缺钙可导致骨骼钙化不良,生长迟缓,严重者出现骨软化和佝偻病。

1~3岁幼儿平衡试验结果显示,钙摄入量达500~700mg/d时可储留充足钙,储留量为124~194mg/d,尿钙为20~40mg/d,内源性粪钙为1.4mg/(kg·d),皮肤流失钙为10~20mg/d,钙吸收率为40%~55%,采用要因加算法估算,钙平均需要量(EAR)为350~496mg/d。

1岁组EAR值取该范围下限值350,RNI修订为400,以适应幼儿尚未成熟肾脏对肾溶质负荷的限制;2~3岁组幼儿EAR取上限值为500mg/d,RNI为600mg/d。幼儿期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1500mg/d。

奶类是含钙最丰富的食物,400~600ml的奶可维持幼儿钙的摄入。过量钙的摄入可能导致便秘及高钙血症,并干扰铁、锌等二价金属离子的吸收。

2.

幼儿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幼儿期因生长较快,生长需要的血容量扩增和肌肉增加,需要较多的铁,加上奶类食物占膳食比重大,如不及时添加富含血红蛋白铁的辅食,容易出现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幼儿期的铁缺乏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损伤和行为异常,这种不良影响甚至持续至成年期。缺铁还会引起幼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反复感染。

1~3岁幼儿铁的平均需要量(EAR)为6.0mg/d,推荐摄入量(RNI)9.0mg/d。

血红素铁主要存在动物性食物中,肉类中血红素铁占40%,其吸收率可达到20%~30%;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绝大多数为非血红素铁,其吸收率只有1%~5%。研究显示,肉类食物可增加混合膳食中铁的吸收率,因此幼儿在添加辅食时,应实时引入富血红素铁的肉类(15~75g)。

过量铁的摄入可参与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引起过氧化作用,幼儿口服铁剂也易引起胃肠道反应,铁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25mg/d。

3.

锌对幼儿体格生长、免疫、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均有重要作用。铁和锌的食物来源比较一致,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特别是动物性食物也是锌的良好来源。锌摄入不足容易造成锌缺乏。锌缺乏可造成幼儿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腹泻、免疫力减退,并影响认知能力。

1~3岁幼儿锌的平均需要量(EAR)为3.2mg/d,推荐摄入量(RNI)4.0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8.0mg/d(表4-5-1)。膳食中的锌大多与动物蛋白同时摄入,因此,增加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在改善婴幼儿铁营养状况的同时也可改善其锌的营养状况。

过量摄入锌易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并影响铜的代谢。

4.

因旺盛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对甲状腺素的需要,在生命早期,碘缺乏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是不可逆的。在饮水碘含量低的地区,不摄入碘强化食盐所引起的地方性碘缺乏和碘缺乏相关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幼儿仍然是碘缺乏高发的人群之一。1~3岁幼儿碘的平均需要量(EAR)为65μg/d,推荐摄入量(RNI)90μg/d(表4-5-1)。膳食碘的来源除饮用水之外,主要是海藻等海产食品。全民食盐加碘可有效预防碘缺乏和碘缺乏性疾病,特别是在饮用水含碘量低的地区。因此,强烈推荐幼儿使用含碘盐。过量碘摄入可致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或)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从而增加甲状腺疾病发生的风险。

5. 维生素A

维生素A对幼儿生长及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的成熟尤为重要。迄今为止,维生素A缺乏,尤其是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影响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是造成幼儿感染、失明,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3岁幼儿维生素A的平均需要量(EAR)为220μgRAE/d,推荐摄入量(RNI)310μgRAE/d(表4-5-1)。目前采用视黄醇活性当量(RAE)来评估膳食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1个视黄醇活性当量(μgRAE)=1μg全反式视黄醇=2μg溶于油剂的纯品全反式β-胡萝卜素=12μg膳食全反式β-胡萝卜素=24μg其他膳食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活性形式是视黄醇,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肝脏、蛋黄、全脂奶类。而各种红、黄、绿色蔬菜、水果中的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原,其转化成视黄醇的效价不高。

过量摄入维生素A可致恶心、呕吐、头痛、脑脊液压力升高等急性中毒症状,或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肝脏纤维化等慢性中毒症状,幼儿维生素A(视黄醇)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700μgRAE/d(不包括胡萝卜素),但幼儿过多摄入β-胡萝卜素可导致胡萝卜素血症,出现暂时性的皮肤黄染。

6. 维生素D

维生素D是维持幼儿血钙水平的稳定、钙在骨骼的沉积及骨骼的正常矿化过程的重要维生素,也对肌肉收缩、神经传导以及维持细胞基本功能等有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血25-(OH)D水平低下在人群中较为普遍。当血清25-(OH)D水平低于30nmol/L时,幼儿佝偻病发生率明显增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3~18个月的婴幼儿。1~3岁幼儿维生素D的平均需要量(EAR)8μg/d,推荐摄入量(RNI)10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20μg/d。

1μg维生素D相当于40IU维生素D。除少数富含脂肪鱼类的肝脏富含维生素D外,绝大多数食物中不含维生素D,少数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如母乳、蛋黄、奶油和某些蘑菇,其含量甚微。维生素D可在紫外线作用下由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成。

但现代养育方式致幼儿的户外活动有限,加上紫外线暴露有可能损伤幼儿的皮肤和眼睛,幼儿紫外线直接暴露也不被推荐。

幼儿配方食品中强化维生素D或直接补充维生素D 10μg/d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措施。

7. 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为幼儿能量代谢所必需,对维持生长发育、机体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以神经-血管系统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脚气病;维生素B2缺乏致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维生素B6缺乏致脂溢性皮炎、小细胞性贫血、惊厥、抑郁等;维生素B9(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均可致巨幼红细胞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等。先天性遗传代谢缺陷可致B族维生素转运及代谢过程异常,引起各种疾病,如维生素B1代谢异常所致的硫胺素反应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枫糖尿症、韦尼克脑病等,维生素B6代谢异常所致的维生素B6依赖性癫痫、胱硫醚尿症等。

1~3岁幼儿:

  • 维生素B1的平均需要量(EAR)0.5mg/d,推荐摄入量(RNI)0.6mg/d;
  • 维生素B2的平均需要量(EAR)0.5mg/d,推荐摄入量(RNI)0.6mg/d;
  • 维生素B6的平均需要量(EAR)0.5mg/d,推荐摄入量(RNI)0.6mg/d;
  • 维生素B12的平均需要量(EAR)0.8μg/d,推荐摄入量(RNI)1.0μg/d;
  • 叶酸的平均需要量(EAR)130μgDEF/d,推荐摄入量(RNI)160μg DEF/d

肉禽蛋奶类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是幼儿的主要食物来源。谷类食物中富含维生素B1,但精加工谷类可导致维生素B1损失。

维生素B6过量摄入可致感觉神经异常和光敏感反应,1~3岁幼儿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20mg/d。过量摄入天然食物叶酸未发现不良反应,但口服高剂量叶酸治疗恶性贫血时可能延误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故1~3岁幼儿叶酸可耐受最高摄入量300μgDEF/d。


写在最后

生命中总会有一些小幸运不期而至新生命的到来,最是温暖人心从医院拿到报告的那一刻便知晓,身份的转变需要打破脆弱,独自强大

初为人母,经验归零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宝宝只是从来不知道原来当妈妈竟然堪比高考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哪些能做,哪些不要做,哪些必须做恨不得全部复制在自己脑袋里

专家说,宝妈说,婆婆说,朋友说,众说纷纭,难辨真假为什么不让爱变的理性一些,简单一些

遵从科学的原理,相信实验的结论,了解营养的底层逻辑

做一个好妈妈容易,但是做一个真正懂营养的妈妈很难爱不是给宝宝买最贵的婴儿床,衣服和玩具爱是花心思花时间去学习,去甄别入口的每一份食谱从孕期的营养开始,见证宝宝健康诞生,快高长大

Keyora 来自美丽而又遥远的新西兰

二、婴儿期游戏特点

游戏是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模式,具有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三、婴儿期最长的动物?

1 鲸鱼2 因为鲸鱼是哺乳动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哺乳期才能成长为成年个体。一些鲸鱼品种的哺乳期可以长达18个月到2年。3 这个答案是取决于动物的不同生理特点和繁殖方式的。一些动物的婴儿期可能比鲸鱼长,例如大熊猫的婴儿期长达2年以上。而另一些动物的婴儿期则可能更短,例如小鼠的婴儿期只有2-3周。

四、婴儿期名词解释?

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的一段时期。是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最短的一个阶段。

中文名

婴儿期

外文名

Infancy

应用学科

心理学

应用范围

发展心理学

概述

个体从出生到1周岁以前的时期。1~3岁为幼儿期。有的研究者分别称之为乳儿期和婴儿期。在第一阶段中又分出新生儿期。

婴儿从出生到 1岁的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时期。在这个阶段,婴儿不仅身体迅速长大,体重迅速增加,而且脑和神经系统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婴儿的心理也在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吃奶过渡到断奶,学会了人类独特的饮食方式;从躺卧状态、不能自由行动发展到能够随意运用自己的双手去接触、摆弄物体和用两腿站立,并学习独立行走;从完全不懂语言、不会说话过渡到能运用语言进行最简单的交际等等。这一切都标志着婴儿从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的实体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在遗传的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着社会化的人性──社会性,逐渐适应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五、婴儿期生理特点?

  婴儿期的生理特点特点主要包括孩子身体各方面的发育情况,具体可以参考下文。

  (1) 身长:婴儿期的身长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新生儿平均身长50cm,在1岁时增长约50%,达75cm。

  (2) 体重:由于婴儿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因此,前六个月的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长0.6kg,后六个月平均每月增长0.5kg,1岁时达到或超过出生时的3倍。

  (3) 头围和胸围:头围反映脑颅骨的发育状态。婴儿在出生时,头围平均约34cm,男孩略大于女孩。比胸围略大1-2cm。胸围是胸廓及胸肌发育程度的指标。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但增长速度快,到6个月至1岁时,胸围和头围基本相等。

  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要适当地了解相关的保健内容,保健重点如下。

  ①合理喂养:婴儿前4个月最好用母乳喂养,要逐步添加辅食,并指导断奶及断奶后饮食;

  ②进行体格锻炼:体格锻炼能增强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婴儿身体素质;

  ③定期做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以利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④完成基础计划免疫。

  以上就是本文主要内容,希望家长能了解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慢慢地适应成长的过程。

六、父母分开,婴儿期判给谁?

父母离婚孩子在哺乳期的判给母亲。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孩子,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即可以判给父亲也可以判给母亲。

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孩子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可听取孩子的意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七、关于婴儿期的英语名言?

Children like dirt, while their whole body and mind crave forsunshine like flowers.

  儿童喜欢尘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泰戈尔)

八、什么是婴儿期的教研原则?

1、科学性和适宜性相结合:遵循孩子成长发育规律,即使略微超前也要充分考虑其“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适宜孩子的个性特点。切不可揠苗助长,用成人的预设束缚孩子。

2、简单化和直观性相结合:婴幼儿是靠感官学习和认知这个世界的,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一定尊重孩子的认知特点,等一等孩子,放低身段,和孩子同步,多以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方式--多看、多听、多触摸,刺激孩子感知觉器官的发展。

3、连贯性和连续性相结合:智力发展遵循渐进的模式,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按照认知的发展规律有步骤地持续进行,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半途而废,随心所欲。

4、积极性和主动性相结合:孩子是在主动探索中适应环境,并与人、物和环境建立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少一些包办与替代,激发孩子自己参与和体验,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

5、多元化和多样化相结合:每个人的智力因素、心理因素都是多元的。孩子的发展由智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不能由家长设定、不能一味跟风、模仿,不能拿其他孩子衡量自家孩子,更不能人为地偏重于某一方面,应通过实物、图片、玩具、游戏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

6、统一性和一致性相结合:教养、教育的大方向应该一致,应该坚持原则。 家庭成员间持有不同的观点、想法是正常,但不能固执己见,应该注重沟通、协调,相互补充完善,相互接纳包容,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亲人间思想一致的过程是和谐的,这对孩子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特别重要。

7、监护性和督导性相结合:许多事情孩子并不能明辨是非,当然有些事情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但原则问题必须从小就加以引导。成长过程中,孩子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但尚有很多实现不了的地方,家长应适时地提醒和指导,正面引导和鼓励,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但不要越位、代替,更不要批评、指责、挑剔。

8、心身同步和保教相结合:孩子先成人,才能成才。心身正常发育发展,有健康的心灵和体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本钱。营养健康与智力开发密不可分,两者都要兼顾,相辅相成,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孩子的饮食习惯和营养供给。

九、育儿宝典之婴儿期

育儿宝典之婴儿期

婴儿期通常是指从出生到满一岁,这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宝宝的大脑发育迅速,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也非常强。因此,这个阶段的养育方式对于宝宝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婴儿期,宝宝需要充足的营养、适当的锻炼、良好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此外,与父母的亲密互动也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父母需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这对于宝宝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非常重要。

婴儿期的营养

婴儿期的营养摄入非常重要,因为此时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的食物,它能为宝宝提供足够的营养并促进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婴儿奶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随着宝宝的成长,逐步添加辅食是必要的。辅食应该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步添加。这可以帮助宝宝逐渐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并锻炼咀嚼和吞咽能力。同时,辅食的添加也有助于培养宝宝的饮食习惯和独立性。

婴儿期的锻炼

婴儿期的锻炼包括身体锻炼和情感锻炼两个方面。身体锻炼可以通过洗澡、抚触、适当的运动等方式进行,这有助于宝宝身体健康发育。情感锻炼则主要通过与父母的亲密互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进行,这有助于培养宝宝的情感智商和社交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期的宝宝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睡眠。因此,确保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宝宝睡觉时,尽量避免噪音和强烈的光线刺激,以免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

婴儿期的常见问题

在婴儿期,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吐奶、肠绞痛、睡眠不足等。这些问题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内自行消失。如果问题持续存在或影响宝宝的健康和情绪,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育儿机构。

总之,婴儿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耐心,并提供适当的养育和支持。通过遵循上述建议和方法,我们不仅可以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实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十、征途怎么让孩子脱离婴儿期?

问:征途小孩怎样才能度过婴儿期? 答:点孩子,看成长考验的5个任务有没有全部达到,并且婴儿期的时间超过5天,就可以...